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买这本书,源于经常看到丰子恺的漫画。水墨画的笔法,有时配上诗句,寥寥数笔,却颇有意味,有的富有童趣,有的让人发人深省。
于是很好奇,这样的人会写出怎样的文章来。
散文集基本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可以看出年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
文章语言平淡真实,又幽默可爱,内容涉及众多,写自己的孩子,写家乡,写故友,写抗日避难,写坐火车有感……有时冷峻针砭时弊,有时敏感细腻,一件事便能引发思绪万千。
总结起来,这几点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
头脑灵活,却能够下苦功夫学习
在短暂的去东京学习的过程中,丰子恺起初是随了众人去预备学校学习日语,后来“自己嫌程度太慢,便向一个英语学校的初级班报名,每日去听讲两小时……结果,在英语学校听了一个月,果然日语会话及听讲上获得了很多进步,同时看书能力也进步了许多。”
首先,真是让人佩服他的头脑,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外国报当地的英语班,用来强化学习当地语言。
其次,这也不是人人都能照着做。必须要求本人有一定强的英语听力、口语的底子,否则两国语言都不会,去了也是抓瞎。学语言,都必须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后来他又报了日语教学的高级英语班,自己买了日语版的英语书籍,限定自己一定时间内,查找生字,自修翻译。
在东京的十个月,他掌握了阅读外文书籍的能力,并在日后教书时,自己翻译讲义,直至可以以读书和翻译为生活。
丰子恺先生认为,学习必须要下笨功夫,“自修”比先生教更为重要,至于闲坐花草间,高卧寝室中看书的,必然只能是闲书,过于轻松,是学不好的。
遵循兴趣,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丰子恺从小喜爱画画,家里开染坊店时,就向师傅讨要颜料画画,把书画的印透了,被父亲打,依然会悄悄的画画。
到了私塾始终不曾改变,画画水平也长进了,同学们都要“像看病时向医生挂号一样,依此认定自己所欲得的画,”并且每人还要付出“稿费”。
后来因为两个同学要争抢一张画,打了起来,让先生知道了。谁料先生也认可他的能力,拜托画一张孔子的画像,挂在私塾的堂前。自此,同学们都叫他“画家”。
在师范学习时,丰子恺前几年成绩总是第一,后来一门心思忙美术,成绩才落后了一些。
其实,他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不想当小学教师,最喜欢的便是画画,于是将所有的经历都放在了画画上,没事就去湖边写生。
没有清苦的自修,我们也就很难见到后来,他的那些构图明快,意境深远的漫画了。
简单纯真,保持着天真孩童之心
虽然经历过种种坎坷之事,最后,依旧能用一颗简单纯真的心去看世界,这才是最为难得的。
从多位大师的文中,我们都能体察到这一点。
丰子恺很喜欢孩子,对于自己的几个孩子,有空回家之时,都会格外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时光,并能细致观察。
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
文章中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如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
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
不得不叫人佩服,这真是为有耐心,有爱心,有特别细心有趣的好爸爸。
所以,不论是他的画或是文章,都透出浓浓的人文色彩,也许这也与他身兼佛教居士身份有关。
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吉川幸次郎曾称丰子恺是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并说这“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直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
看看他的画,再读读他的书,你对这位大师,也一定会喜欢这位仁慈悲悯又淡然有趣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