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大博士后肖清和的论文后记,非常赞同他的话,文科研究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作为文科生,我还清楚的记得读红楼梦和百年孤独时候的局促不安。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初中,并不能理解文中错杂的人物关系,只是单纯的沉浸在那些诗歌里。因为黛玉葬花吟而悲伤,也因为宝黛和好而欣喜。至于后边的四十回,根本没有想过不是曹雪琴写的,感觉是天衣无缝的。后来读了高中,又读红楼梦,完全痴迷于人物关系,那时候拿出一张大白纸,把出现的人名全都写上,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谁是谁的丫鬟,谁是谁的姘头,看着千疮百孔,涂涂改改的纸,忍不住再写一遍。这样才算把人搞清楚。第三次读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名跳出来,和他有关系的人就都带出来啦!读到大学,在图书馆接触到脂砚斋评红楼梦,才从新审视红楼梦里的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又开始对应着找书中的暗示伏笔,妄图推断出命运走向。就这样猜着猜着,才发现宝玉怎么可能去考取功名呢,那么自由浪漫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去同流合污,还有凤姐,能量巨大的一个人怎么能将自己女儿的命运交到一个村妇手中呢?带着这样的怀疑又去读红楼梦。终于是明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是不用人懂,不需要懂,也不需要认同的一腔孤勇。相比只是想说出来吧!有没有人欣赏,如何欣赏,就都不是我的事了。读到这一次,之后的十余年里就再也没有碰过红楼梦啦!怕读不懂,更怕读懂,也庆幸红楼梦未完。
再一次这样抽筋拔骨的读书是读百年孤独,七代人的梦幻现实主义小说。我是沉浸在现实里,忘了书是魔幻的现实。也是一样的去对照,去摸索,寻找里边的逻辑。最后把自己弄的精疲力尽。一本百年孤独读完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打不起精神,支棱不起来,太累了,太难了,没有办法在一棵树上安放我的情绪。
读书尚且如此,要做文学方面的研究更是如此吧!文科研究不像工科,一是一二是二,即便错了,也还是排除法。文科不同,千人千面,不要试图去阐述,去说服,就放在哪,懂的人自然懂。板凳座了十年冷,恐怕还要一直冷下去,而这冷板凳早就点燃了心里的火,使得三冬暖,心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