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素履之往》中朱绂方来的读后感
《唐国史补》原名《国史补》,取史氏或阙则补之意,唐李肇为续刘的《传记》而作,共三百零八条,所述皆开元至长庆百余年间的轶事琐闻,悠谬之说极少,质录之笔实多,中有一则《故囚报李勉》,略云:
或说天下未有兵甲时,常多刺客。
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鞫狱,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
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
妻曰:“偿缣千匹可乎?”
曰:“未也。”
妻曰:“二千匹可乎?”
亦曰:“未也。”
妻曰:“若此,不如杀之。”
故囚心动。其仆哀勉,密告之。勉衩衣乘马而逸。比夜半,行百余里,至津店。
店老父曰:“此多猛兽,何敢夜行?”勉因话言。
言未毕,梁上有人瞥下,曰:“我几误杀长者!”乃去。
未明,携故囚夫妻二首,以示勉。
(以下为百度所截此文的翻译。)
传说当年天下不太平时,常有很多刺客!
李汧(字勉)在开封做府尉,查看狱间,监狱囚犯中有个很有意气的,向李勉倾诉并哀求放他走,李勉就把他放走了。
几年后,李勉罢官后,出游黄河之北,偶然间见到了以前那个囚犯,那个囚犯高兴的把他接到家中,好好的款待他,把事情告诉他的妻子.说:"这是就使我得以活命的那个人,我该怎么报答他的恩德呢?"
妻子道:"送他一千匹丝帛可以吗?"
答:"不够"
妻子道:"送他两千匹丝帛可以吗?"
答:"不够"
妻子道:"这样的话,不如杀了他"
那个曾经的犯人就有了这个念头.但是他的仆人觉得李勉可怜,就悄悄的通告李勉.李勉就穿着睡衣上马逃跑了.快到半夜时,已经走了一百多理地,到了津店这个地方。
店主人问:"这里很多猛兽,你怎么敢在夜间赶路",李勉就把事情始末告诉他。
还没说完,只见房梁上跳下一个人来,说:"我差点杀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走了。
天还没亮,刺客就带着那个囚犯夫妻两人的首级,放在李勉面前了。
“功高震主”,看到此文后,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便是此。功高震主,无以报德,唯有杀之。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也不乏此类型的案例,就连军事大家韩信,为刘氏辛劳此生,终也未得善果。再看“撼天撼地,难撼岳家军”的岳飞,十二金牌连催,被安以莫须有的罪名斩于刀下,成为了宋高宗偏安一隅皇帝梦的牺牲品。
有时,大恩难报反而让人心生戒畏。
李勉于囚犯,乃生死之恩的大恩人,若没李勉,想来这个囚犯应还在牢狱中浑噩此生。然而,李勉出现了,帮助了他,让他的人生轨迹自此拐了个大弯。出狱多日,此囚犯似乎未曾回过头好好报答自己的恩人,也是在李勉罢官,出游他境时偶然遇见方才记起自己的救命大恩人。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李勉不再是头顶乌纱帽,决人生死的命官了,他已褪下自己的光环,化作一般的平民。李勉于囚犯而言,再无所求。
囚犯将李勉接回家中,细心款待一番后,于夜,与妻子商讨李勉一事。看到此处,自觉囚犯与其妻子心中,李勉的出现,正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荡开了原有生活的平静。
“此活我者,何以为报?”
妻子说,“送给他一千匹丝帛可以吗?”
囚犯答“不够”
妻子再言“那两千匹丝帛可以吗?”
囚犯依旧回答不够。
那么什么才能满足李勉呢?亦或是说,什么才能满足囚犯呢?
恩情与报答正如一杆秤,丈量的便是私利与道德间,究竟孰轻孰重。每个人心目中对于它们的丈量标准自然或有不同。于囚犯妻子而言,李勉的恩情自然不及囚犯心中那般重要,而自己一家也并绝非大户人家,两千匹丝帛的重量显然已经快超过自己的承受范围。如若将自己一家多年来的积蓄,甚至未来几年的生活质量,来报答这样的恩情,似乎有些不划算…
即便如此,囚犯也没有同意妻子的建议。李勉于囚犯而言,是再生父母,此恩情又岂是一时的两千匹丝帛能抵消的?也许是我小人之心从中猜测一番,使其变了味,自觉,囚犯之所以未答应妻子的建议,是觉区区两千匹似难以让李勉就此淡出自己的人生。毕竟自己仍是个逃犯,李勉是救自己的人,但,也可能是杀自己的人。如若李勉不满自己的报答,只消一句话便可让自己脑袋就此搬家。
“此活我者,何以为报?”
这个问题如同梦魇般缠饶心间,久难排解。既然大恩难报,倒不如杀之。
“若此,倒不如杀之”妻子一句话点燃了两人心中暗黑的火苗,二人似乎下定了决心,要置李勉于死地,哪怕后来因为仆人的通报使得李勉逃过了一劫,也不惜出重金雇杀手紧随其后。
往日的恩情随风而过,当初的感动也渐渐隐于风中。恩情难抵私利,在时间下化为他人的枕边刀,喉中刺,落到不得不除的境地。
然而,有趣的是,这一切都是在李勉未知的前提下发生的。李勉罢官后,于黄河之北偶遇昔日囚犯,想来李勉遇见他时也只是感而泣怀,未曾想过要让这个囚犯一定要如何报答自己,可能,连一匹丝帛都未提出口过。如若想过要在这份恩情的对面放上同等的利息,姑且不谈生命本身是难以用金钱利息衡量的,就算是,那李勉也应当在囚犯逃出后就去寻他,亦或是在罢官后便去寻他还“债”,而非多年后于街头偶遇之。
可笑,可叹,一切都只是囚犯与其妻子的一番臆想而已。
木心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背德的行为,通常以损害别人的性质来作判断,而忽视其在损害别人之前先损害了自己,在损害别人之后又继续损害着自己。”
所幸,李勉一路有仆人暗中通报,有杀手的通达相助,不然想来李勉早已冤死于囚犯刀下。
那么现实中呢?有囚犯这样的白眼狼么?有李勉这样的不求甚多回报的老好人么?而李勉这样的老好人还有这样的好运么?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种一颗善果,未来会收益一片善树,福荫一处。种善果的人,没有错,可种的善果未必每一颗都能得到善终…道德与私利的天平下,人心终究是晃荡不定的。
还望善人们能多长份心眼。
一赏,再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