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14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忧没有职位,而要担忧有无相配的德行;不要担忧没有名气,而要修养值得称道的德行。”
【注释】
“患”,忧也。
“立”,通“位”。意为爵次、位次、职位。如《商君书·更法》之“代立不忘社稷”、《石经春秋》之“公即立”等中的“立”,皆同“位”。
“莫己知”,即“莫知己”,没人知道自己。引申为“无名”。
“为”,即做、作、干。如“为学、为政、为仁”之类。
“可”,意为值得。“可知”即值得为人称道。人所称道者,无非善德、善言、善行之类,故引申为“德行”。“为可知”,即修养德行。
【评析】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的各种世相中,“位”与“名”大概就是追逐者最众的两个。
因“名位”可作经世济民之用,故君子并不故作清高以避之;又因“名位”可使人“骄慢”及使人“觊觎”而成为害取祸之道,故君子亦不汲汲以求之。
博取“名位”的方式数不胜数。但若要用其利而免其害,则惟有以道取之、以德处之。
孔子主张为仁行道。若有位无德,则既不能“为政以德”,又不能免受其害。因为,若“德薄而位尊”,则必滥用职权,且易招人嫉恨觊觎,结果无非害人害己。故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同样,君子因德行高尚而赢得世人的敬重,自然也就有了很高的名望,正所谓德高望重。《弟子规》中的“行高者,名自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孔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儒家极重德位相配,有“名位”者必须要有与其“名位”相配的德行;若享尊位盛名而无德行驾驭,则必遭“名位”反噬。很多在反腐中落马的高官,其在仕途之初往往也都是能臣干吏。但因经不住财色名利的腐蚀诱惑,德行不但未有增厚,反而渐有减损。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因此这些人有后来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8年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影视圈“阴阳合同”事件,就是先起因于相关人士的成“名”无“道”,后继之以相关人士的处“名”无“德”。因此,整个风波看似偶然引发,实则是必然的结果。
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考公务员和当网红,其中不少人是为了“名位”背后可以变现获“利”的影响力。利=禾+刀。“禾”虽可以养身,“刀”却足以伤人。然而世间的逐利者却往往一“禾”障目,不见其“刀”。如此追名求位,岂不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