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儿,就是有念不完的经。孩子的成长,带给我的更多是反思自己。
01
昨天下午,他很热情的邀请我和他一起玩小汽车,于是我们拉开一米远的距离,在客厅,把小汽车推来推去,一来二去,我们玩的还算愉快。
但是一个不小心,我把小汽车推到了茶几底下,然后我就告诉他:“你去捡一下好不好?”我用很平静的口气,对着他说着,因为我是不小心的,所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只见他直起身板,转身走了,带着一脸的生气和委屈,在客厅里漫无目的的乱转,小眼珠子一直向上翻,仿佛在克制自己马上要掉下来的泪水。
我立刻意识到问题所在,在他心里,我是故意的,首先我是故意将小汽车推到茶几底下的,其次,当我把小汽车推到茶几底下之后,使得这个愉快的游戏被迫中断了,但是我并没有尽力去补偿而是指挥他去捡。
于是我立刻告诉他,我不是故意的,不要生气了,但是他还是陷在生气的情绪里难以自拔。
02
还记得他很小的时候,大约是一岁多一点,当时话都说不清楚。我带着他骑着自行车,他手里拿着气球。在过红绿灯的时候,他手中的气球不小心掉了。
于是他示意我帮他去捡,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我就知道,气球肯定是捡不回了,于是我依然是很平静的告诉他:“宝宝,气球捡不回了,妈妈再给你买个新的吧!"
于是他就开始拼命的大哭,几乎想要从自行车的后座上跳下来去捡。
因为那是他最喜欢的气球,并且妈妈都没有尝试帮他捡回来,就直接告诉他不要了。他感觉,他在向我求助的时候,我并没有领会他的意思,更没有为了帮助他,而做出哪怕是行动上的一点点的努力,表情上也没有。他的妈妈甚至都没有替他惋惜一下。
母亲几乎就是幼儿的全世界,当幼儿无助的时候,把自己最大的期望和期待都交给了母亲,他希望母亲能够理解自己的需求,即使母亲做不到,也至少帮他尽力。
03
有一段时间,他的小汽车出现了一点问题,经常会开不动了,怎么踩电门都不管用。
每次遇到这个问题,他都会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然后我就会坦然而又淡定的告诉他:宝宝,你的小汽车坏了,不要玩了,改天妈妈帮你修一修。
听完这句话之后,他就会立刻暴躁如雷,用脚拼命的踩着汽车,紧接着就是嚎啕大哭。
是的,我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直接给了他,我想给他的答案,然后让她无条件的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从来没有想过和他一起面对,为了他的困难去尽力理解他。
04
直到有一次,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我改变了自己的做法。我告诉他:宝宝,你不要着急,妈妈帮你看看,还有没有可能修好。
他一脸期待的看着我说:好,谢谢妈妈。
于是我尝试着多次反复的开关启动,尝试着让他反复的踩电门,然后还是无果。于是我带着努力过后的歉意看着他:“宝宝,还是不行,看来我们只能把他推回家了。”
他很坦然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并用自己幼小的身躯帮助我一起把小汽车推回家。整个过程中,他虽然也不开心,但是他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并且很懂事的收拾了残局。
因为在他心里,妈妈已经尽力了,剩下了就是接受这个现实,用不着哭闹。
05
这种情绪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随着不断的长大,一直都在,孩子对于家庭的依赖,都体现在这里。因为家是港湾,是受挫之后,安抚心灵,继续前进的地方,这家里,在母亲跟前,你希望被理解,希望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得到他们心里和行动上的帮助,而不是过来人的说教,更不是被迫接受现实的平淡。
在幼儿时期,虽然母亲是他的全世界,但是长大后的孩子,依然愿意从这个世界里得到家的关爱和理解,得到帮助和依靠,尽管他知道,自己的世界终究要自己面对,但是他希望有人理解他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