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与儿子的分享

爸爸今天看了介绍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节目,很有感触。

陈寅恪是清末洋务运动著名代表人物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孙子、诗人陈三立的儿子。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一心为国创办洋务,结果失败被贬,回到江西老家务农。陈寅恪幼时在家,随祖父、父亲学习国学,博闻强记,刻苦好学,打下很好的底子。其父虽名气不如其祖,但也是很有格局、很有思想的文人,“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一句诗很有气势,表达父子被贬后欲报效国家而不得的郁闷之情。在两代人的家国情怀与放眼天下的视野、高屋建瓴的格局影响下,小陈寅恪从小就立下了好好学习爱国报国的思想。12岁随兄留学日本,归国后去上海复旦公学就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后留学欧洲、美洲长达十几年,学习了日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等二十几种语言,课程不仅限于文科,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也多学习研究,可以说所学博杂而广泛。因几乎无所不知,被人称为活字典。这从知识上、方法上、思路上、境界上,为他以后一生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留学那么多年但陈寅恪一直没有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因为他采用的类似中国文人游学的方式学习,而非西方学历制教育学习,不管是否自己专业,不管哪个学校,只要老师教的好有名望,就会去蹭课听讲。这样一来学习成为一件很有趣的事令他乐此不疲。“其实拿个博士学位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时间学其他学问了”。陈寅恪后来是这样解释的。当然时代在发展,现在这样学习不考虑学历是不合时宜的,也可能这正是现代文化上出不了大师的原因。但给我们的启迪就是,在现有学历教育体制下,在学好专业的同时一定要开拓视野,广博涉趣,不要受专业所限。陈寅恪36岁被梁启超推荐,受其哈佛同学、咱泾阳老乡时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的邀请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当时清华国学院已有三大导师,研究甲骨文的王国维,变法领袖著作等身的梁启超,语言学大家赵元任,在学问界均大名鼎鼎。陈寅恪资历尚浅遭到质疑,一无大部头著作,二无博士头衔,怎可聘用?为此,梁启超与清华校长辩论,说我梁启超所有的著作,其价值都不及陈寅恪的300字有价值,对一个晚辈推崇极高,真可谓慧眼识英才。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民国初期大家辈出是与当时政治教育东西激荡之氛围、兼容自由之风气分不开的。

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碑文中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捁, 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一生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为没有自由之思想,就不会有优美的文学。文革后因不愿意接受阶级斗争理论、恪守自己治学之理念被打为文化界的白色典型而受到批判,七十八岁高龄要被造反派批斗,其学生中山大学教授刘节替师挨批斗,被打的头破血流,让其改悔,刘节说,替老师挨批斗,我感到很光荣!师生之情,真理之念,显示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操守,令人感动!

爸爸有几点与你分享:

1,人生成才首先须立大志。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陈寅恪从小有家国情怀,自觉以民族文化继承发展为担当。自身定位很高,自然眼界高,境界就高,对自身道德、学识、行为各方面要求就高。也唯有大的追求,你将来才能有大的发展。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有多大的天地,自然也会有多大的待遇。反之,个人工作环境、物质待遇是要考虑的,但以之为人生追求第一位,境界受限,反而会制约发展,一旦人生蹇难事业受阻,就很难“君子坦荡荡”,“穷则独善其身”了。

2,君子不器。有大的人生抱负,将来有奋斗目标,但学习不要给自己设限,使自己仅仅局限在专业课程的区域之内。或许人生有多种可能。陈寅恪涉猎博杂,但最终归国后一直以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为主业。因此在本专业修好的同时,一定要拓展视野,多涉他学,对需要数学的课程要迎难而上。陈寅恪招研究生,要求学生数学一定要好。他认为,越是优秀的文科生,越要有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这对将来的学问研究很有帮助。宽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厚重的积淀是你未来事业的坚实基础。

3,重视国学学习。陈寅恪留学欧美近20年,但回国后却以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以文言文写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简体字,其著作仍坚持以繁体字竖排印刷,恪守传统。比大多数未出过国喝过洋墨水的学者更显“守旧”。究其根本,一个国学底蕴深厚的人对西方文化学习的越多,越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对其精华愈加能予以吸收滋养,对其糟粕愈加能予以客观认识。

那些反对传统尤其是反对儒学的人主要犯两个毛病:  一时非难古人,以现在的社会架构与理念来要求古人,为什么讲等级不讲民主?凭啥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好比质疑古人厕所为啥不用抽水马桶一样可笑。一是把儒家思想与落后守旧相对等,但韩国日本一直有儒学传续,怎未见落后?以西方教育立国的新加坡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又开展新儒学运动?南怀瑾曾有形象比喻,对中国文化来说,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杂货店,但五四以来却偏偏把生活必不可少的儒学粮店给打倒了。他们不明白,学习国学是学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与时代相结合的学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绝不是历史的倒退,在自由民主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四书五经其文化价值、民族精神必重新发扬,但再也不会成为如科举制度般的唯一窠臼。

国际政治专业,以爸爸不专业的表述,是研究世界各国政治体制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学问。这门学问,中国早已研究几千年。《国语》记言、《左传》记事、《春秋》之微言大义,《战国策》诸侯之明争暗斗,策士之纵横捭阖,更遑论《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之历史遗珍,《老子》、《论语》、《孙子》、《阴符经》等之修身谋略。传统文化是根,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本力,也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作为这片土壤中生长出的一树嫩枝,你怎能不好好先吸收其丰厚的养分?一旦长成,树大根深,不惧雷电,大风难撼,嫁接仍不失本色,迁徙仍茂盛葱茏,儿子那时你就成才了!但你的成才是以深厚的中华文脉为土壤,以民族优秀的文化本力为动力,因此更接地气,才能长得更加高远。爸爸希望将来的你既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之底蕴,又融合世界先进之知识与视野,不鄙陋,不死板,通达智慧,格局阔远,真正成为为国为民有用之才。

4,诵读、履践、三省。这是传统文化学习的三个要点。现在许多人反对对传统经典的诵读、背诵。对此我不能认同。牛羊是反刍动物,人也是,只不过人“反刍”的是精神食粮。古时孩童教育是囫囵吞枣的,学的经典就如同牛羊吃的干草,老师只教背诵,不予解释,不像现在有详细注解的小学课本。究其原因,传统经典是经验之学,不同时期有不同感悟,小时只需“吃下”,解释也难领会。年龄渐长,境遇臧否,事功成败,幼年吃下的干草就会被多次“反刍”,被由粗到细,长时间的慢慢消化、吸收,乃至有所悟有所发。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小学生背的滚瓜烂熟,但难有深刻感悟,而一个经过打拼有了阅历的成年人,通过“反刍”,则会深深懂得,成功的人生是学习的人生,只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付诸实践,人生才能不断进步,才会豁然开朗、甚至改变命运!因此,还有比学习更令人高兴的事吗?对传统经典如果不诵读,不背诵,就无法学习传统文学的灿烂优美,更无法汲取民族文化精神之高贵与精粹 :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义担当,诚信不欺,坚持真理,勇肩巨任,这种浑厚的气势,忠勇的精神,高贵的品质,完美的人格是需要沉淀到我们的血液里并代代传承的,没有它的人生,就会蝇营狗苟,没有它的社会,就会拜金势利、萎靡沦丧。但不诵读,不背诵,何以学习与传承?

诵读经典就是在与圣贤直接对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人接近经典个人受圣贤之教,社会接近经典社会有教化之敦。个人的阅历见识是极其有限的,向数千年最优秀人才学习他们的德识、事功与格局是成长的“捷径”,也是增加人生厚度的最好感悟。“屈原行至江滨,披发行吟泽畔”,忧国忧民却屡遭贬谪之悲愤欲绝;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面对失败之超然洒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 透彻理性……因此诵读经典一定要还原场景,细加揣摩,声情并茂,与圣贤同喜同悲,同忧同思,如此才能功夫上身,学有所得,也定会从内到外、从性情到气质发生根本改变。

传统文化整体上是戒空谈的。尤其儒家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学习,不仅是书本经典的诵读,还须实践——即古人所谓之履践。对此王阳明就曾说: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不履践,不成才。因此希望你能以国学精神为观照,特别是爸爸强调很多很多次的《论语》,从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细细体味运用,对你成长定大有裨益。“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腐儒不值得学习,百无一用是书生更不是我们的目标。

传统文化学习的第三个要点是三省吾身,就是经常性的做反省与自我批评。这很重要,因为这是履践的总结,也是对学习的巩固。可实际生活中,三省吾身能够形成习惯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人们常说,一个不善于反省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一个不愿反省、不愿客观剖析自己的人又怎会有未来?一个认不清自身弊病,即使有认识但却藏之如宝、虚荣脆弱百般保护不愿人触碰的人,人生又怎能有良好的进阶?所以说真正成就者仅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碌碌终生而不能自觉。你中学时各科有错题本,希望你也在手机上建一个人生学习“错题本”,每天晚上睡觉前,细细反思,哪件事不妥,哪句话不合适,是否有对别人不够尊重、伤害到别人的地方?今天自己的学习锻炼计划是否完成?后予以归纳总结,有错则改避免再犯,伤害到他人,则应改日找机会道歉补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的你将来必会成为一个秉性纯良,温暖亲切,健康上进,有感召力有领导力的优秀青年。

写了这么多,以我对你的了解,你肯定会问老杨你做到了没有?呵呵爸爸确实没做到,差的太远,所以文中说的是分享。不要有畏难情绪,从点点滴滴做起就好。“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希望与你共勉。但你如刚织的画布,涉世浅,点染亦浅,造就名画尚大有可为,爸爸的画布则涂抹近半,还能造就名画?估计只有晦涩难懂的抽象画有机会了。文中对国学学习的观点当然也适用你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你唱英文歌,朗诵英文版独立宣言,也是极好的。

啰啰嗦嗦,笔不能停,但总感言不尽意,也就不做删改了,你闲暇时可随便多瞥几眼就好。

                                            爱你的老爸

                                              20181027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902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037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978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67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63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04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6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36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79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1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34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3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1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52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71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48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