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最近两个月发生的丢东西这种事情,已经达到人生峰值了,我想我有必要说道说道了,我最近是咋了?
去北京之前,4月中旬:眼镜片一个(掉了不知道,同事提醒才发现丢)
北京学习中,4月底:笔记本一个(丢车筐里没带)
第一次从北京离开,5月24日:毛巾一条(落在了酒店)
去青岛当天,5月27日:丢了一根充电线(可能是丢在行里的车送我们到即墨温泉酒店下车时)
从青岛回到北京,6月3日:背包、里面门禁卡两个,饭卡一个,充电器一套,半袖一个,U盘一个(骑完单车打车,下车后意识到,回去找,单车消失)
端午节从北京回家,6月7日:5瓣盘了很久的金刚手串一个(上午还在,可能丢失地点:网咖,电影院)
未知时间,6月15号发现:6瓣没怎么盘的大金刚一串,500买的,应该是5月24-5月27日之间丢的
未知时间,6月17号发现:蛋白粉摇摇杯里的搅拌钢丝球(这种玩意应该是没出过家门,但是死活找不到了,很诡异)
两月内,丢东西8次,总计14件。可能还有没发现的已丢失的东西。
所以,我介是肿么了?
首先我觉得人想避免丢东西得养成两种习惯:1,恢复原位。2,下意识去记忆自己的随身物品摆放位置。
其实我也不愿反复叨叨自己这些本来在孩童时候就该掌握的生活技能,但很遗憾我没有掌握,所以再提个醒。
如果一个物品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洗漱台上的牙刷、梳子、工具箱的螺丝刀等等,这些一经使用完毕就要物归原位的东西,如果因为一个人的随性,或者干脆说懒而没能物归原位,那么事后再用找不着也是情理之中。此外,随身物品,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它们不得不离身一段时间,如骑车、午睡、健身等场合,就需要人来刻意地记忆它们临时摆放的位置。否则你一个不小心,在家和办公地点倒还好,尚且有回来重拿机会,若是公共场所,恐怕就没那么幸运了。东西不会等你,拾取者并非全是雷锋,没有义务等你。
纵观我丢的这些东西,每一件都是因为不物归原位和不刻意去记摆放位置而丢失的。简单的说,就是我这人太佛系了,能不去刻意地动用大脑,就不让大脑承担任何思考活动,生怕脑子累坏么?不长心眼就是说的我这类人。最近两个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出差没什么事情,整个人膨胀的有些过分了,竟然丢这么多东西,可见是完全放飞自我了。
后来我思考过,人的大脑其实和逆水行舟是一个道理,不进则退。如果你不鞭策它,训练它,你就无法掌控自己,变得怠惰,任其发展直到记忆退化、丢三落四,主观意识退化,潜意识掌控作用上升。这个可以拿需求金字塔来类比,这解释了为什么生理需求处于金字塔底,而自我实现需求处于金字塔顶。培养强烈的主观意识,真的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人的一生。但关于这两种意识形态,其实所有人都有一个平衡点,很多人口口声声不甘平庸,但他们的深层意识里,主观意识其实已经妥协,并接受了当下的生活状态了,这个放到后面说。
习惯养成
拿吃饭要准备碗筷,出门要关门而言,这些简单的机械动作,没听说哪个人会忘了。而且好像我们也没有刻意地去记忆我饭前必须如何,我出门前必须如何。那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不会忘了这些环节里细碎的流程?其实这就是长期反复训练的结果。我们每次吃饭都会准备碗筷,每次出门都会关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事情从刻意,变成了无意,这就是习惯的养成过程。一旦习惯养成,某些连续行为就像是计算机程序里封装好的方法一样,始终如一的执行,而且不会出错,并且我们也不用关心中间有几个环节,我们当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那么做。因为此时,潜意识行为已经建立起来了。
有一件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从小到大,并没有养成正确穿拖鞋的习惯。因为我从不刻意的用左脚套左脚,右脚套右脚,导致每次我脱下拖鞋再次穿上时,穿错的几率几乎是有50%的。而上床后再下床穿拖鞋,穿错的几率要更高。因为人上床和下床的方向正好是反着的,如果用随缘穿鞋法(不刻意把它们调换过来)必然是错多对少。而后果呢,也仅仅是被老妈老婆唠叨几句吧,也没什么严重后果,所以一直没改。举这个例子我无非是想说:你如果能接受你的不刻意,你的本能行为带来的结果,那么你大可以随性而为。但如果这种随性而为困扰到了自己甚至造成损失,比如说总是丢东西,那就得考虑是时候该培养习惯,主宰自己的大脑了。
人在处理事情这方面区别于电脑,就是人只会同时专注于一件事,而电脑则是多事务并行处理,毕竟,电脑的大脑(CPU)要多嘛。你也许会反驳说你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听歌并且一边进食三不误。但若仔细推敲的话,进食这种长期建立起来的类条件反射行为是不需要动用大脑进行思考如何操作的,就算是一个八岁孩子也不会担心吃饭吃到鼻子里,即该行为受控于潜意识。而读书和听歌这件事,你只能专注于听懂歌词或读懂书本内容二者其一,当你读书的时候,歌曲的内容其实是被大脑屏蔽的,反之亦然。总之,要动用大脑思考和理解这种主观意识的行为,是不会并行的。或者我多少找到我那些东西总是丢的原因了——大脑在处理另外一些与’检查随身物品’无关的事,而且似乎还很投入。当然前提是检查随身物品尚未成为习惯。这也就证实了,为什么养成一个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受潜意识控制的行为不会因为大脑主观意识在忙碌的时候被中断。
平衡
我如果能做到不丢东西,其实也是在一个方面驯服了自己的大脑,为大脑植入了’时刻看好随身需物品’的条件反射机制,这样一旦环境发生变化,立刻中断一切思考,将”看好随身物品”的优先级调至最高,自然会去想自己的东西在哪?有没有物归原位?
但这个’驯服’大脑的过程谈何容易?想必人们都和我一样,下过无数次的决心,比如我要坚持健身,要学好专业技能,要坚持读书,要戒掉游戏,要减掉20斤等等。可最后成功的人有多少?寥寥无几。下决心,或用现在的热词说是立Flag,其实就是你的主观意识在向潜意识宣战的一种外在表现,之所以最后很多人都失败了,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够强大,最后都默默地接受了自己的状态。最后都是主观意识向潜意识妥协,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最后什么努力奋斗也就只是嘴上说说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天才、伟人永远都是少数人的原因。
我何尝不是?坚持学英语,没坚持下来;扬言学编程,学不进去;立志6块腹肌,一周去不了几次健身房。一次次的向平庸宣战,一次次的妥协。自恃天上蛟龙,奈何本我本凡物。都说很多人败给了现实,其实,是败给了自己。但说胜败也未必妥当,胜败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从自身角度来说,其实就是达到了意识到平衡。
有的时候你理解不了别人为何要那般努力,就像别人也理解不了你为何安于现状一样。大多数的人无法感同身受,这大概也是出于人对大脑的掌控程度差异而致吧。
我之前观察我的领导,我总是看到他们很忙,忙到工作时候压根没有属于自己分配的时间那种,甚至是喝水的时间。恐怕即便不是工作时间,他们都要思考如何管理企业、员工,如何创造业绩,如何实现价值。整天都在为别人,为组织操心,把身体,家庭全放在了次要位置。我就想,这就是当领导的代价吗?如果我每天这样操劳,尽管生活富裕,可又哪里值得如此呢?哈哈,也许正是因为我有这样的想法,才当不了领导吧。只有身处那个位置的人,才会认可当前的自己。如果我是他,我就不会那么想了,反倒会纳闷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如此没有追求。
有的人不甘人后,真正的野兽不会困于囚笼。我入行时的一个同事,是个很要强的人,从之前的交往经历看来,她说那种永远想着当先,不喜欢被人摆布,而是喜欢站主导地位的人格。所以在基层干了不到一年,可能是受够了严苛的条条框框和别人的指手画脚,考去一个事业单位,自己一个独立办公室那种。虽说没有多大的权利权威,好歹也有一片净土,我想较之前,应该是强过很多了吧。
而我自己,虽说职位低微,受制于人,好歹够坦诚,没有什么心机,也算是毫无保留,诚心待人。不至于遭人算计,受人冷眼,所以在工作岗位上,多少没什么烦心事。生活中偶尔和别人打打游戏,陪老婆享受美食,和哥们侃侃而谈,自娱自乐写写文章,感觉甚是舒坦,不至于愤世嫉俗或郁郁寡欢。当然,人都是凡人,偶尔也会因为金钱问题,在买东西时、为出去旅行做决定时,选择交通工具时、还是会窘迫,会感慨自己的硬伤,难免有落差。想想自己所拥有的,其实也就释然了。不知道这一点是不是和佛家的观点不谋而合,我想苏轼如果在落魄不遇时未能与佛结缘,变得与世无争,也许后半生未必能豁达如此,成就唐宋八大家和豪放派千古美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