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八岁的小兴一走进沙盘室,就专注地投入到沙盘制作中。
他一言不发,仔细挑选着每一个沙具,再跟随感觉把一个个沙具摆放在沙盘里。不一会功夫,沙盘里丰富起来,有海洋,有森林,有宝石,有鲨鱼,有鲜花,有士兵,有武器……
我专注地看着沙盘,心与小兴在一起,感受着其中的故事发展。
只见小兴拿了一只海螺和一朵绑在细木棍上的粉色布艺花,花有一种恬静的美,这种恬静给人以力量感。
小兴尝试把细木棍直立立地插入海螺,好让粉花成为沙盘的中心,且在制高点。这是一件很难的事。花太重,海螺内壳很滑,也很难找到一个受力点。
正当我哀叹沙具的局限性时,只见小兴真的找到一个受力点,真的让那朵粉花稳稳地立了起来。
然后小兴浅笑,对我说,完成了。
我满怀期待地问他沙盘的故事。
他生动地描绘起来,有小人国,有外星人,有会吞人的宝石和贝壳,有异常奇幻的战争。
我沉浸于小兴欢快地描述中,心中不禁感慨,童话故事就是从小孩子嘴里自发出来的啊。
02
小兴讲完,却没提中间粉色的花,我赶紧追问一句,中间的粉花代表什么。
他有些得意地说,那是外星人立的一座花塔,这座花塔有神秘的力量,可以让时间倒流。
小兴的沙盘故事悄悄地告诉我这个孩子有着怎样的情结与内心冲突,剩下的时间,我通过与他对话,陪伴他一点点解开他的心结与冲突。
沙盘快结束时,我问小兴,今天想让我跟你妈妈聊天么?介意你妈妈看到你做的沙盘么?
小兴如往常一样,给了我肯定的回答。虽然我知道,他希望我每次都可以跟他妈妈沟通一下,每次都愿意让妈妈看自己做的沙盘,但我每次还是会先征求他的意见,这是对他的尊重。
然后小兴出去把他妈妈喊了进来,他知道我要跟他妈妈聊会天,就扭身往门外走。还没等他走到门口,只听小兴妈妈自嘲似地笑起来,冲着小兴喊了一句:“你做的什么啊?中间这是什么?显得好突兀啊!”
小兴扭身回来看妈妈,只见那朵粉花因为被妈妈碰了一下,已经倒下了。倒下的粉花真的变得很突兀了。
看到这一幕,小兴不知所措,双目失神,面部显出局促的红晕,然后他扭身走出门外。
03
小兴妈妈根本没跟自己的孩子在一个频道上,她用大人看世界的方式与自己孩子交流。
大人的频率与孩子的频率,常常在两条平行线上震动,虽然各自都很发力地震动,却只能在自己这条线上发力。
力量消耗不少,却永远不能把信息传递到另一条线上,这大概是最孤独的亲密距离了。
所以小兴妈妈只能看到一个突兀的沙具,却看不到小兴内心的故事。
如果她能与自己的孩子同频,她就会以孩子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同时,她也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能看到孩子对自己的期待与失望。
其实,这世上众多的爸爸妈妈都像小兴妈妈一样,难以与孩子同频。
像孩子一样,与孩子在一起,真的这么难以做到么?
其实,找到自己身体里小孩子的频道,根本就不是一件需要去“做到”的事情,而是一件回归本性的事情。
无论我们长到多大的年纪,我们体内永远都有一个小孩,那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才是我们更为真实的灵魂。
这个灵魂更贴近本我,一个更愿意追求自由与快乐的我。
只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灵魂被圈进一个个形状体内,我们的行为被贴上一个个标签,我们不再是我们。
成人有成人的世界,有各种道德规范,有犀利的竞争与淘汰规则,不好好在成人世界里清醒,就可能面临被排挤,被淘汰。
我们的灵魂更贴近超我,一个更有道德规范的我。
超我时刻努力控制着本我,批判着本我,生怕本我获得更多自在的快乐而失去控制。
于是,我们绷紧了自己,让自己随时处于战斗状态,让自己可以在各种形状体内游刃有余。
我们的能量被绷紧了,就不再有空间去好奇,去想象。
超我认为我们顶着大块身体,再现出小孩子的灵魂,是件羞耻的事情。
这种羞耻感愈加让我们难以放松,愈加将我们推向重重压力中。
于是,各种烦恼与困惑扑面而来。而且是,越长大,烦恼就越多。
04
现在很流行幸福疗愈心理课堂,我也参加过很多。这种课堂参加多了,发现有一个规律。疗愈课堂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课堂主办方努力营造了一个场域,这个场域价值中立,安全,温暖,轻松,充满一种妈妈对婴儿的抱持感。
在这个场域里,学员可以尽情放松自己,尽情打开自己。
然后我发现,足够放松自己的同学们,都变成了小孩子。
大家沉浸于扮演小松鼠小兔子的暖场游戏里笑声不止,跟随疗愈引导语大声痛哭,交融于音乐中毫无章法地舞动身体。
笑,是小孩子透彻地笑;
哭,是小孩子放肆地哭;
舞,是小孩子欢快地舞。
每个人都找到一个空间,总算做回了小孩子,找到了自己最自在的样子。
最自在的样子,才是本来的样子。
本来的样子,才是快乐的样子。
05
去年参加了一个非常学术性的心理论坛,论坛上发言的嘉宾都是心理学界的大咖,都是博士出身,都出书数本,都是实力派专家。
参加论坛前,我做好要听一场场百般无聊的专家学术报告的准备,却没想到,每场演讲都灵动风趣,每位心理专家都活泼至极,讲起话来异常调皮,他们站在台上,真实得像是有仙气。
在论坛上有一个研讨会,让几位发言的专家们聚在一起,深入探讨一个话题。
专家们都太真实了,竟然经常因为一个观点争执不断,还有两位专家像小孩子一样在台上对抗起来,甚是可爱,引起台下观众哈哈大笑,氛围轻松有趣。
那次论坛后,我才发现,能把心理学玩的这么好的专家们,早就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脉,早敲碎了那些没有意义的束缚形状体,让自己回到了孩子的姿态。
他们本我自性的部分比一般人更多地被释放了出来。
他们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地探索心理学,竟不知不觉间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06
那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怎么做才能像孩子一样,与孩子在一起呢?
其实这个答案已经显而易见,只需要想通一件事---不要惧怕回到孩子的频道,记住这不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
其实,真的是我们过于紧张了,就算我们充分放松下来,在强大的超我面前,我们的本我也跑不出来多少。
而只需要跑出来那么适当的一部分,就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轻松与快乐,也能让我们能更好地与孩子在一起。
当你彻底想通这个问题,你才能与你的阻抗和解,阻抗消失了,你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真正让自己放松下来。把自己看作孩子的同辈朋友,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然后你就可以陪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去探索未知奇妙的世界啦。
不要以为孩子知道的,你都知道。
如果小兴不给我讲沙盘中的故事,我永远走不进一个奇幻的世界。
跟着孩子走进一个奇幻世界,于我来说,是极大的滋养与放松。
尝试像孩子一样,与孩子在一起。这一切是为孩子做的吗?
当然不是。
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应该感谢孩子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可以让自己再做回孩子。
在忙碌的工作之外,在世俗的条条框框之外,让自己再次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是多么奇妙的体验。
作者简介:清心,心理咨询师,心理讲师,心理系自由撰稿人,简书心理专题半年度推荐作者。
如果你生活上,情感上有所困惑,可以客观、详细描述事件、困惑点及诉求点,以邮件的方式发给我,并接受清心在微信平台公开回复,清心愿意为你免费解惑。邮箱见个人主页。偶尔清清心,生活更倾心。相似的人,总会相遇。
欢迎关注清心心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