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里奥《原则》中有一条原则:“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
如果人们过度重视决策的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和再后续的结果,他们就很难实现目标。这是因为直接结果和后续结果的值得追求性通常是相反的,这会造成决策的重大错误。例如,锻炼的直接结果是痛苦和花费时间,通常被视为不值得追求的,但后续结果是更健康和更吸引人的形象,这是值得追求的。类似地,好吃的食物往往对你身体不好,反之亦然。
直接结果经常是诱惑,导致我们失去真正想要的东西,直接结果有时也是障碍。
缺乏“思考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的习惯,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也因此也带来大量的麻烦。
比如,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很希望孩子避免受苦,比如看到孩子摔倒就急忙扶起来、拿好吃但不健康的零食给孩子吃、打牌下棋刻意让孩子赢,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是给孩子制造舒适、避免受苦,但后续的结果却是剥夺了孩子获得成长、增加能力的机会,再后续的结果是在社会中竞争力低下,甚至成为被淘汰的群体。
又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喜欢听好话,而不愿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这件事的直接结果是:感到舒服、满足了自我良好的感觉。但后续结果是:失去了暴露自己弱点和错误的机会,因而也失去了从错误中总结、改进的机会。而再后续的结果是:没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而只能在原来的生活层次打转,交际圈子也会困于“只给面子、不说真话”的人。
再比如,我们喜欢各种感官刺激,美食、美颜、美景、暴力、凶杀、色情,不一而足。其直接的结果是能够提供足够的感官愉悦或快感,但后续结果是消耗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吸引我们偏离目标——按达里奥的说法就是“生活中充满了没有方向性的情感体验,随波逐流”。再后续的结果可能是,当我们晚年回顾一生时,觉得自己一直在无谓的事情上打转,没什么成就、也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也可以反过来用。比如,在自己不想做某事时,想想“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把直接结果和后续结果结合起来思考,以看到全貌。
比如冬天赖着不想起床时,直接结果是温暖和舒适,但后续结果是起床后精神状态不佳、浪费时间且无法推进自己靠近目标;不愿锻炼时,直接结果是舒适,但后续结果是无法保持体形、精神下降、头脑不清晰(再后续的结果是影响整体的健康状况)。
意识到(并践行)“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的这种思维模式,就能带来很大注意,因为一旦这种思维方式形成习惯,我们就能更全面地看到自己做出的决策的后果。
此外,如果做到以下两方面,能进一步提升这个思维模式的功效:
1 明确自己的目标
有了目标,就有了对照。我们在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时,就会自动增加一项“做这件事是否会阻碍我实现目标”的考虑。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想着今天上班不能迟到,即使再想赖床,也会挣扎着爬起来;而在休息日就不会考虑“赖床会让自己上班迟到”这一后续结果。这正是是否具有目标的差别。
又比如,我们在春节期间约定共读《原则》,就是通过明确目标的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吃饭、聚会、看电视和聊天时,考虑到自己的写作任务还没有完成这一后续结果。
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体系,会自然地开启考虑做某事后续结果的一个角度(即是否有助于我实现目标)。
2 从多角度学习和研究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
如前文举例,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很希望孩子避免受苦,就出现一些给孩子提供舒适、甚至剥夺其成长机会的行为。如果他们真的看清了“避免受苦——剥夺成长机会——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增加人生失败概率”这个角度上的因果关系,是不敢随便提供“剥夺孩子成长机会”的帮助的。
又比如,《原则》作者达里奥,之所以能执着地试错、从犯错的痛苦中成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认为其人生的重要使命就是进化。他通过对自然的思考和分析,认定:人是生物的一部分,生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中只有进化永存,而包括每个人在内的一切,都是进化的工具。看清了这个角度,在他做决策时,就自然会思考:做这件事的后续结果,是否会帮助或者阻碍我的进化。
学会从更全面、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一件事的因果关系,更有助于我们看清真相和全貌、因而对“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考虑得更加准确、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