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写在前面
之前在广州曾看过两部歌舞剧《九歌》(台湾林觉民)、《水月洛神》(郑州歌舞剧院)都被我记成是他排的了,所以这次还大肆和别人夸赞他的剧好看来着……其实一部都没看过(掩面)
在百度翻了下他的介绍,更多是借古典剧的名头,用现代的方式进行演绎,如他的四大名著系列。顺便推荐一下他今年推出的四大名著系列终章《红楼梦》,男版的十二金钗,主题曲《似曾》是他写的词,韦礼安演唱,词非常的凄美哀伤,很喜欢。
他还给陈慧琳写过词,就是我最喜欢的那张希腊专辑中的《我敢去爱》,听歌的时候我还是大学,原来那么早我就喜欢他了呀(这次是真的)……
再来一条百度介绍:
华人圈子里流行的同性恋称呼——同志,就是林奕华1989年第一次用,而后传播开来。1989年筹划了第一届《同志电影节》,正式为本地的同志文化打开与大众交流沟通的管道。
下面进入讲座的正式环节:
2:00开始,3:30结束的讲座,他上场就在椅子上静静坐了五分钟,没动,也没讲话。开始大家还很安静,之后便不时有人做些小动作,嘤嘤嗡嗡起来。在我前一排的一个男人,突然很大声的喊了一句:“老师在教我们表演吗?”而林奕华并无回应。
当时觉得超级尴尬:觉得这个人很没礼貌,觉得林奕华耍大牌;觉得带朋友走这么远的路,听个并不好的讲座挺内疚……
五分钟后,他才开始讲话,除了开场的等待和中间插播的新剧介绍,真正讲的内容可能不到45分钟。大概记住两点非常震撼我的:
(1)你们到底在怕什么?
这是从那开场的五分钟发散出的。林奕华问观众,在沉默中感觉到了什么?
有人回答了:不安。
有点懊恼自己没想出这个答案,在那五分钟内的心绪不宁,东想西想的,可不就是‘不安’两个字么?
但是为什么不安呢?
林奕华说他做老师的时候,上课只要说‘下面叫人来回答一个问题’,马上就能看到齐刷刷低下去的后脑勺;若是问‘还有没有人有问题啦?’,台下则是整齐划一的摇头,而一下课又凑到他身边‘老师我有个问题!’让他好笑又好气——有问题为什么不在上课问?
有些亲切,让我想起了自己做学生的时光,原来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在这方面倒也无甚差别。而台上的林奕华正在问大家:我们为什么沉默,为什么不敢公开提出疑问,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我依然沉默,正如在一开始那五分钟,安静而又局促的沉默。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敢提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大学的时候在武汉读书,武汉这地方大家也许都有点了解:汉骂被列为三大国骂之一,唠嗑基本靠吼,情侣谈天像吵架,公交车上贴着‘不准殴打司机’的警示牌……简而言之就是个民风彪悍、声震荆楚之地。在这生活的我不用说也有一副大嗓门,天天咋咋呼呼,没心没肺。
而一切发生改变,是在大三学校安排去上海实习的时候。
学校安排的住宿在南京路,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作为一群乡下来的小孩(不用怀疑,武汉有中国最大的农村之美称),一伙人兴奋地像突然断了牵引绳的哈士奇,在商场里大呼小叫,而我刚走过去时,听到旁边两个女人,声音很轻很柔地说:‘吵死了,外地人。’
(插一句在公共场合是否允许喧哗的问题)南人见南,北人见北。总体来说是越往北走嗓门越大,越往南声音越小,这跟地域气候有关,请勿于此人身攻击。
这句话很轻,但大家的声音都小了许多。后来毕业来上海工作,和妈妈打电话时她无意说了一句‘你现在声音怎么像个上海姑娘。’我才发现,不再有突然拔高的大笑,不再有爷们式的粗口,我和周围人一样,语音柔和、用词文雅——这样的好处是,再不会遭到别人鄙夷的目光,言谈中的轻视。
比起自身的需求,人们活着时,更在意别人的看法。
程浩说过:我们总是特别羡慕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因而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洒脱而自在。旁人可以羡慕,却永远也学不来。
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做不到无视他人,所以别人的行为才会导致我们的不安。世俗为经,他人为纬,若想不被束缚,则要有破千钧之力才成。
此处,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话以自勉: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2)改变,需要启发而不是告知;
这句话一说出来就醍醐灌顶了,最早开始刷贴吧,而后刷微博,到现在逛知乎,没事耳机里就听着《逻辑思维》,手机上刷着各种微信平台……
套句老话:‘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个知识贫瘠的时代。不错,每个平台上都有很多大牛,他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你不知道的知识,吹嘘各种让你深感敬畏的言论。
他们斩钉截铁的告诉你该去做这个,不该做那个,他们细嚼慢咽了许多经书子集,而后吐出一堆香喷喷的文化快餐,招呼你说“嗟,来食!”
然而我们真正从中学到知识了吗?
人脑既不是百科全书,也不是pc主机,重要的不是你看过多少,而是最终能掌握多少。
记的一位前辈说,一段时期内只研究一个专题,在这个专题的基础上横向拓宽,了解和它相关的知识,这样记忆才会更深刻。目前初步尝试中,效果还不错。
稍微发散一下:
小时候看言情剧,经常有女主被男主误会,明明可以解释清楚,女主偏偏只是泪水连连,翻来覆去的‘为什么,你不信我……’
每当这时候,我一辈子放纵不羁爱自由的女汉子母上大人就会急的在旁边骂声连连:“个板板,你倒是说啊&&%%¥(省略汉骂一千字)”
小时候我也深以为然,觉的要么是女主太作,要么是编剧太烂,只能‘剧情需要的’不让女主角说出原因。
直到在社会上闯荡,狠狠受过几次挫折后,我才渐渐明白:有很多误会,不是你解释了,别人就会原谅。
废话略过,试排演以下场景,在男主误会了女主后:
女主角解释——男主‘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
从别人那里打听到真相——男主内疚感+1;
从蛛丝马迹追查,自己发现真相——男主内疚感MAX;
这就’是‘启发’而不是‘告知’在文学上带来的效应吧。
以上还有一种情况,男主既不听女主的解释,也拒绝查找什么真相——这时候不论启发还是告知都挽救不了这段感情了——他已经有别的小婊砸啦!
以上是对林奕华讲座的几点感想。他讲的并不多,这次的免费讲座主要目的,应该是对他15-16年大陆巡回演出的预热,在场上放了他的几部片子《梁祝》、《恨嫁家族》、《红楼梦》,看片段还是有些触动的,想一起去的小伙伴们约起来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