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儿子刚从外面回来,就拿起手中的篮球球队的相片,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这个是詹姆斯,那个是凯文.加内特……每个球星的名字、特点、故事……如数家珍,越说越有劲!我津津有味地听着他说,偶尔回应几句,全心全意地感受着他的愉悦。完了后,儿子连蹦带跳地对我说:“妈妈,跟你说篮球太高兴了!因为你那么用心地听,那么愿意听我讲!”听了孩子的话,我感慨万千。
是啊,作为家长的我们,缺少的就是一对聆听的耳朵,而恰恰多了一张喋喋不休的嘴巴。什么知识啊,经验啊,道理啊……只要逮住机会,就不停地往孩子那塞、塞、塞……好像一错过了说道的一瞬间,孩子就无法更好地成长似的。结果弄得孩子唯有退避三舍,四处躲避我们嘴巴的轮番轰炸。
卡尔.罗杰斯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说得多好啊!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真的就只是聆听。那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呢?
首先是共情。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并随之作出反应的能力,比如,当孩子哭泣时,我们能感受到他的伤心痛苦,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能理解他的愤怒和不满。当我们学会了共情,就能让我们读懂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情感,理解孩子的行为时,孩子就会信任我们,就会把我们当作他的盟友,就会把他的快乐和痛苦告诉我们。当遇到麻烦和困难时,孩子就不会觉得孤单,会主动的向我们寻求支持和帮助;当发生矛盾冲突时,孩子也会乐意地和我们站在一起,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共情听起来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敞开心胸,真正听进去孩子在说什么。如:
儿子:杰明和东阳不让我和他们一起踢足球。
妈妈:你看起来很伤心。
儿子:是的,我简直要疯掉了。
妈妈:我看得出来。
儿子:真不明白为什么我就不能和他们一起踢足球呢?
妈妈:你问他们了吗?
儿子:没,我也不想问。
妈妈:那你接下来想做什么?
儿子:不知道,我想我还是干点别的吧。
妈妈:你觉得这样做是更好的主意?
儿子:没错,我想他们明天说不定就改变想法了。我还是给同学打个电话,或者看本书,或者去看场电影。
文中的妈妈就做到了共情,她站在孩子一边,花时间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自己走出郁闷的情绪,找到了让自己开心起来的方法。
其次是倾听。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而倾听恰恰能够开出一条通往相互理解的道路。我们对孩子的倾听能够增强孩子对身边世界的安全感,会感到自己得到了父母的深深的、无保留的爱,会更健康,更快乐,更聪明。要做到有效的倾听,我们需要遵守以下几点:
第一、放下自我,把自己当成对方,想象对方此时的感受和需要,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
第二、倾听时不要急于反应而打断对方,或者好奇地问东问西,或者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要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倾诉自己内心的郁闷和苦楚。
第三、倾听时要自始至终地关注对方叙述及情绪,但不要加以评论。
第四、倾听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以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和认可。
如:
女儿:我明天不想去学校。
妈妈:我看得出来,你有点心烦。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吗?
女儿:是的。今天,在课间休息的时候,玲玲和娜娜对我爱理不理的。
妈妈:那你感觉很受伤吧!你不想去学校,是因为担心玲玲和娜娜不再和你玩,你感到很孤单。
女儿:嗯嗯,我很难受,都想哭了。我不知道明天怎么度过,所以不想去学校。
妈妈:(拥抱她)因为你不想看到朋友那样对你,不想因此伤心难过。
女儿:是的,她们是我的玩伴。其他人都有自己的朋友。
妈妈:你很想在课间时有朋友和你一起玩,这让你感到很开心。那除了她们以外,还有别的你想一起玩的人吗?
女儿:没有。
妈妈:那有没有什么你自己一个人也能玩得很开心的项目呢?
女儿:哦,有了,我可以跳绳。
妈妈:是的。如果玲玲和娜娜不和你玩,你可以去跳绳,这样你就不寂寞了。
女儿:好的,这样就没问题了。
文中的妈妈先认可女儿的情绪,接着通过对女儿的感同身受,帮助她解决问题。
愿我们在陪伴孩子时,能闭上嘴巴,打开耳朵,真心地共情,用心地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享受到抚育子女带来的甜蜜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