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迎来的第二日
9月5日,周一,北方初秋的一天像过了几个季节。旭日还藏在清晨凉意袭人的风中酣睡,我们一家三口神奇地同时醒来。这是宁宝幼儿园的第二日。
经过初次的惊喜,宁宝今天会不会顺利度过幼儿园的一整天呢?这天由宁宝爸爸陪园,我的心里有些不安。
在家这几天,我一直与宁宝回忆幼儿园种种有趣的画面,温习几首简单易诵的儿歌,重复五位老师的姓氏,引导宁宝遵守幼儿园七大规则,避免第一天的争抢。
除了跟孩子的互动,我还叮嘱宁爸要对女儿有耐心,教训孩子的行为不可以有,干预孩子的行为不可以有,要听从老师的安排。宁爸认为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的确,在培育孩子方面,他有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
心理学学到的小方法
早晨送走爷俩,我在肯德基吃早饭间继续读了几页大众行为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59秒》,兴趣所在,也为了分散我对不能陪园的焦虑。
我在这本书中似乎找到了缓解我对不能陪园焦虑的方法:去试着找到由宁爸陪园的好处,而不是一味想没有我孩子会怎样不安。
第一,父亲陪园可以让他有机会参与和了解孩子的第一次集体生活,从而增强父亲的使命感。
第二,父亲陪园可以增强父女感情,这比单方面的母亲陪园对孩子人格健全更有好处。
第三,父亲陪园可以让老师通过陪园认识孩子父亲,孩子父亲也可以更加直观和深刻地了解各位老师及幼儿园环境。一举双得。
第四,父亲陪园可以让他更理解女性带孩子的辛苦,女性得到另一半行动上的支持从而对先生更加信赖,这也客观上改善了夫妻关系。
你的孩子说谎吗?
一上午的工作忙碌,终于盼到下班。飞奔到孩子身边,询问宁爸和宁宝这一上午的情况。
第一句听到的便是,“妈妈,我没吃饱”。
“为什么?怎么不跟老师再要?再吃点吗?”我的发散性思维又开始起作用了。
转向宁爸,听到了大相径庭的说法,“吃了一个花卷,菜都吃干净了,汤也喝了不少。”
为什么孩子会不眨眼地说谎?
怀斯曼的著名调查说明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成年人在一天当中至少会撒一个谎。不管是约会中、与朋友的聊天中,还是在职场中、面试时,半数以上人们都会程度不同的说谎。看来,成年人的说谎是不可避免了。
那么儿童呢?儿童是天生的谎言家。传统观点认为“童言无忌”,但一系列实验结果并非如此。
成人说谎可能会露出破绽,儿童一旦说谎,他们描述一件真事或是虚构事件片段根本无法分辨真假。儿童的想象天马行空,人们要么完全相信,要么全不相信,尤其面对自己的孩子,更是经常被骗得团团转。
这在于,儿童在说谎时不会焦虑,因为说谎给他们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无伤大雅的。
第二日之不同
1、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
据宁爸说,宁宝第二日少了没方向的东跑西颠和独自玩耍,而是比较有选择性地玩了她喜欢的几样:梳妆台、前院的小滑梯、秋千,还与一个扎两个小辫的女孩一起玩了很久。
对于孩子而言,如果说幼儿园的第一日是充满新鲜与好奇的,那么经过几天的沉淀与经历,再来幼儿园,则有了一种“回到老地方”的熟悉感和归属感。幼儿园不再是个陌生的地方,而是“我的地盘”。幼儿会在已经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上,更加自如洒脱地工作或玩耍。幼儿之间也会逐渐形成友谊。
2、老师对每个孩子已经大致了解
同样对于老师来说,第二日不再是简单的“欢迎新同学”,而是等待自己的学生归园。老师通过一天的接触,大致记住了孩子的名字、样貌和突出的特点,随着了解的深入,培育会更加有的放矢。
3、宁宝细节的变化
宁爸说,宁宝在幼儿园这一天总体表现“中规中矩,不出彩,也没出错”。
细问起来,我听出几个与第一日之不同:
(1)、进室内没再脱掉室内鞋,顺应了客观秩序。
宁宝第一日进门厅换上室内鞋,进活动室要强迫症似的脱掉室内鞋,只穿袜子。怎么说都不管用。有一两个别的孩子也这样干。
这是孩子内在秩序感与新的客观秩序感发生了冲突,还没适应的显象。
在家里,是进门换拖鞋;在幼儿园,是进门换软底布鞋。在有些孩子眼中,室内要么穿拖鞋,要么不穿鞋,这双布鞋不应该在室内穿。没有拖鞋就只能脱掉鞋了,这样才是对的。所以,内在秩序感比较强烈的孩子,会在第一日脱掉室内鞋。
宁宝第二天穿着室内鞋没有再脱掉,证明她将内在秩序感与客观要求相比较后做出了顺从的调整,这与我第一日没有强迫她穿上室内鞋而是等待她自己适应的做法有关。我给了她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她沉淀出守规矩的品格。
(2)、少了争抢、霸道与倔强,学会了等待、努力与变通
第一日的宁宝我也看得出来她的努力,她努力表现地乖巧、聪明,但小事上暴露了在家宠惯的毛病。体现在不允许别人坐在她吃饭的位置,与别人抢一个水龙头、推开别人争抢娃娃家的各种举动上。
于是,我特别询问宁爸第二日有没有发生类似情况。答案是“一点都没有”。去掉夸张水分,暂且给这句话打个八折,已经是很大进步了。
我问问宁爸,问问宁宝,得出一些较客观结论:宁宝正走在适应幼儿园七大规则的路上,试着将个性与规矩做一些融合。
眼前,这个认真的幼儿正在向我讲述她的小心思:妈妈,我今天还是用的那个红色水龙头,不过我没跟小朋友抢,是我赶上了,哦,刚刚好。
哈哈,真让人忍俊不禁。她的意思是我通过努力,第一个到达,我可以选择我喜欢的,不必争抢。这是她的第一次比赛,她的第一次努力。
除此之外,宁宝吃饭没有再固守着一个位置而与别人发生冲突,看到她惯常的位置被占,她选择另一个自己喜欢的位置,而有趣的是,她并不选择老师安排给她的。
这是她的变通,且在变通中有保留——保留允许范围内的自由意志。
4、家长做回观众
宁爸的描述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转述的老师的一句话,“严格说来,单数日的陪园家长是不合格的”。
第一日家长管的太多。忘记了说好的,“老师不请求家长的协助,家长不得插手,只能观察,当观众”。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不放心,各种喂饭,各种叮嘱。本就有点小的房间瞬时变成菜市场。我自己也加入了“婆婆妈妈”行列。听到老师这句话,我感到有点脸红。
宁爸这一日是陪对了。男性天生的乐观与果敢令他敢于放手,乐于观察。他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相信自己。
他说,“宁宝自己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我要插手”,“他一天都没有找我,她玩的可好了”。
有时,女性会不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成长,认为母性的价值便在于孩子无时无刻的依赖,孩子越缠着自己越开心。其实这是妈妈们自私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各种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的行动便是实在害了孩子。
被干涉的童年形成不了完整独立的人格,要么以后变的没主见,要么特别叛逆。
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就是要长成他自己。一个特别的自己。
宁爸是观众,这是对宁宝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他带动了不少家长退回观众席。
宁爸不无骄傲地说,“很多家长问我,宁宝怎么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玩耍的”。我说你怎么说呢,他仰着眉毛说,“我说,你就别找他,他就不找你了”。原来,育儿那么简单啊,像我一样累死累活的妈妈们,咱们也学学吧。
隔一日一去的陪园第一周,孩子在成长,家长在变化,正如这初秋的美好,一切回归到最初的心愿,
“愿你静默前行,我将目光深凝。”
Shaniade,80后幼儿园新生妈妈,将敏感的心融化为理性的脑,记录、思考、成长,这是这个时期我要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