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上中学时,有位老师常对我们说:
要“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我印象很深,却无力践行。
如今,我完成了近20年的学业,又做了10年教师,
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与价值,
这一次,我要坚定地在一对儿女身上践行,
当然,对这句话,我也尝试了新的探索与发展。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我那上一年级的女儿却依然有玩有学,玩学交替,没有更多复习,更没有刷题。
为什么?为什么考前不要求孩子奋力复习?
原因可多了。
1.信念
我心怀一个坚定的“信念”,学习不是为了考试。
学习是为了成长,学习是为了发展爱好与特长,然后长大后把特长变现,服务社会、养活自己。
以这种信念来看,对人生真正有重要意义的,是平时的学习质量本身。而考试,就像一面镜子,成绩,就像镜子里的镜像,它不过是附属品。
说得再明白点:考试,再重要的考试,都改变不了命运;命运在一天一天,一点一滴的学习品质里,这是我不可撼动的三观。
所以,我特别抗拒临考前营造“考试大过天”的氛围,我们就怀着着平常心,专注于平时的学习与成长;考试,认真但随缘。
2. 宽容
女儿上小学以来,我从没要求她考双百。在我心中,一年级,95分就是完美,90分也很美好,80分也是学习和反思的好机会。
人生是场马拉松,小学只是启程,还需要在适应中调整。这个时候,出点小错也许是幸运,这个时候,全力做到最好可能有危险。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有心无力”,是“有力无心”。我们要防着,防着从7岁就绷紧了弦冲刺的孩子,到人生的后程,甚至中程就没有心力——看看那些一上大学就泄了劲的学生,他们有点像学习机器,一直为别人运转,无暇发现自己内心的热情。
对孩子宽容一点,给她留点自由成长的空间,未来可以更美好。
3. 放松的“考试之道”
探索高质量学习的《学习之道》一书提出,学习需要“放松点”,它说:有时候,太勤奋也是一种病。
太勤奋地“记忆”会让大脑过载,——就像电梯,上的人多了可以提高运输效率,但如果过载,电梯可能坠毁;太勤奋地“思考”会让大脑紧张、固执,会阻碍大脑发散并完成奇妙的创意,而考试的难题,都需要发散和创意。
我上学时,一直是太勤奋的学生,成绩还好,却不顶尖。我观察过身边的顶尖,他们会在学习间隙打15分钟游戏,她们会在末考前逛一整天街,他们会在考研前出门旅行一星期,我想,这种潇洒,这种能玩会学的潇洒,可能暗合了科学,是顶尖的秘密之一。
所以,女儿,知识都掌握了,就玩吧,潇洒一点,不必太奋力。
4. 自信
女儿并非次次考试100分的学霸,我说的“自信”也并非来自成绩,而是来自平时的学习过程:注重“理解”而非“记忆”的学习过程。
理解这东西,不像记忆,真的理解,不易忘,也不需要太多复习。
特别是数学。数学是门和记忆关联不大的学科,它几乎是纯理解的课程——靠记忆学那千变万化的数、图、符号、规则,绝对会走入死胡同。
我们怎么理解数学?
首先是“玩”。我们常把数学作业变成故事和游戏(下文有例),在玩中理解题义,分析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这样玩的经历,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不易忘记。
其次是“说”。我一早就鼓励女儿当小老师给我讲题,因为说得清楚就是真理解。后来,她竟然当老师上瘾,她会在写作业的全过程,一直“师生合体”、自问自答,嘴不停......这专注于“质疑与解答”的学习过程,真让我觉得,考前可以放松点。
语文学习与数学类似,我们平时也常以“问答”的方式理解语文。但与数学不同的是,理解语文还有一个简单的诀窍:有感情地朗读。
想要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不理解,读不通,不真切理解,没法带出感情。女儿在我的示范下养成了有感情朗读的习惯,在这个习惯里,她会不由自主地启动寻求理解的程序。
千言万语一句话:理解、理解、理解,小学低年级,专注理解;理解关把握好了,考试前真可以自信一点,不必太奋力。(话说到高年级后,要更关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能力,那时,功夫更是只能在平时,考前奋力更无益。)
5. 信任
小学学习,也有需要记忆的部分,主要是语文的字词书写,和课文的背诵。
对于字词的记忆,没有比中国小学老师更有办法的了。女儿的老师在讲了字的结构和含义的基础上,会“车轮战”般隔三差五的听写以及纠错,这些足够帮孩子完好地掌握字词,真的没有必要再多练习。
至于背诵,一方面孩子们的记忆力惊人,另一方面老师的教法也很好,老师曾在课堂上示范以“表演”促理解、然后再背诵的方法,我们已推而广之到所有的背诵内容,没有太大压力。
信任老师吧,不必焦虑:)
6. 玩之道
考前放松,并不意味着把学习放在一边;我们可以在玩中学。
坦白说,女儿的的计算速度有点慢,尽管我不把这当回事(欧美低年级孩子的计算速度都慢),但我也愿意积极面对现实,想办法提速。
怎么提速?刷题?NO! 游戏。
下图是我们练习速算的游戏,之一,女儿喜欢极了,喜欢到痴迷:在我忙而无法陪她时,她竟然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对弈,I 服了U!
规则我就不介绍了,一看即懂啊。我只想介绍:我们有个谁先算出得数就奖励三步的规则;为了获得奖励,女儿的脑瓜转得飞快,那计算速度,让我惊艳。
就是这样,用游戏,补弱势:)
7. 调整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的本质是:不考的时候,要用心,大考的时候,要从容。
它的难点是:在没有考试逼迫的时候,依然保持学习的热情,并习惯从宏观上把控。
这是一个好的习惯,不能一时间养成。那就慢慢来,慢慢调整,把心力用在平时,考试一定更轻松。
最后,给女儿以及所有的小考生们送给上一份祝福:
考试,
不过就是用你平日所学
参与一场智慧游戏,
祝你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