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释“元旦”为“新年的第一天”。然而,这个“新年”指的是农历的新年,还是公历的新年呢?《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进一步明确注解,语焉不详,似乎模棱两可。
南朝梁.萧子云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梁录》说:“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者,始也;旦者,日出之时也。旧时还将元旦叫做“元日”、“端日”、“元辰”等,而这些都是指农历的新年——春节。
正式把公历的新年称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在民国以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本着“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公元,或称西元、公历),所以便统计的宗旨,决定改用公历纪年,从1912年1月起实行,于是有了两个新年并存的局面。从此,“元旦”一词结束了几千年的“夏历”使命,开启了新的“公历”征程。
民国时期还采用“千字文”纪年法,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千字文字序为序。例如,以1912年为“天”字年,则1913年为“地”字年,以此类推。此种纪年法结束于1949年。查阅民国时期的文档,可见到此种纪年的痕迹。
新中国成立后,仍然采用公元纪年法,便于与世界接轨,便于会计学统计。同时,又保留延续几千年的农历,以便于农业生产,顺农时与二十四节气对应,也便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闽南农村,有老一辈的人把公历的“元旦”称为“番子正”,因为,公元纪年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从外国传来的东西前面加一个“番”字,以示区别,如番薯、番茄、番椒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胸怀气度。现在“元旦”作为法定的节假日也有放假,节日气氛渐渐浓厚。例如迎接新年的钟声,烟花灯光秀,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等等,因为公历的新年永远走在农历新年前面,占了先机。但是,我们毕竟是龙的传人,还是以过春节为隆重。办年货,贴春联,举国上下热闹喜庆;挂灯笼,年夜饭,家家户户庆团圆。我们把最喜庆的时刻留给春节。
元旦一过,春节马上就到了,值得期待!
(本文发表于1993年1月1日《泉州晚报》第三版。今天(2020年元旦)略作删改,整理发布在简书平台,以飨我的简书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