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宋史》
北宋“村霸”李益的下场
文/浩荡白鸥
不久前,省政府召开了一个打击村霸的会议。由此,我想到了北宋一个“村霸”的命运。
这个“村霸”叫李益,是北宋秦州长道县人。严格上讲,不能说李益是“村霸”,说他是一名有点“黑社会”性质的“基层公务员”可能更为准确些。因为他是长道县一个管酒务的官员。之所以说他是“村霸”,是因为当时的长道县人口远不及现在的一个村人口多。
这里先普及一个常识——北宋初年,全国共有431个县,按照户籍的多少,共分为五等。4000户以上的县为望县,3000户以上的为紧县,2000户以上的为上县,1000户以上的为中县,不足1000户的为中下县。当时全国的户数为967443户,按每户4口人计算,全国人口还不到400万人,相当于现在辽宁省的一个中等地级市的人口水平。
长道县是一个什么级别的县,我没有确切的资料佐证,但可以肯定,秦州地广人稀,长道县不过是中下县,户数不会过千,人口不会超过4000人,充其量也就是现在一个村的规模。
李益这个人有点背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头蛇”。大概靠酒类专卖的管理特权,没少谋私利,以至家里特别有钱,养了几百名家奴。他横行乡里自不必说,就是州、县的长官他也不放在眼里,可以随时随地地议论他们的短长。州府里的官长从上自下,几乎没有人不怕他的。李益仗着家里有钱,便放起了高利贷,因生活所迫向他借贷的多达数百家。因为利息太高,很多州民被弄得倾家荡产,到头来还是还不完的利息。那些州里的差役,因为收了李益的好处,或者慑于李益的淫威,似乎成了李益的家奴,他们打着执法的旗号,向欠息的州民逼债,就好像给官府收税、收租一样。
偏偏有一个人不买李益的账。这个人叫冯伉,是秦州的一名推官。李益见冯伉不顺从他,便安排家奴伺机报复。有一次,冯伉正在市场上骑马行走,李益的家奴蜂拥而前,把冯伉拽下马来,劈头盖脸一顿打,边打着还用恶毒的语言污辱他。
当然,李益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是因为他用金钱铺路,早已买通了朝中权贵。他虽然为害州里多年,因为有权贵罩着,始终没有人能搬倒他。不过,冯伉的出现,让李益的“村霸”当到了头。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个人叫吴元载,雍熙三年到秦州当了知州。
冯伉受了李益的侮辱,自然愤愤不平,上诉不已。可是,他的“上访信”都被邸吏(相当于地方驻京办事处的官员)藏了起来,自然不能上达于朝廷有司。当时,朝廷经常派一些官员到西北边境地区买马,这些官员需要懂得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称他们为“市马译者”。冯伉见自己的上诉书都不能送达,便私下里委托一位市马译者把写好的表章带回朝廷。宋太宗赵光义见到冯伉的表章,得知李益的事后大怒,他下令让秦州知州吴元载立即逮捕李益。可没承想,这边诏书还未到秦州,朝中的权贵快马加鞭派人给李益通风报信,李益闻风而逃。吴元载把李益逃跑的消息报告朝廷,宋太宗怒不可遏,诏令通缉李益。最后,李益在河中府一姓郝的人家里被缉拿归案,按律处斩,家里的财物全部没收上缴国库。
李益不但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还耽误了儿子李仕衡的前程。原来,李益深知读书做官的重要性,他想方设法让儿子李仕衡读书考取功名。李仕衡果然有出息,考取了进士,当了光禄寺丞。眼看着一步步步入仕途,因为李益案发,李仕衡的官椅还未坐热,便被取消了功名,废除了职务。据史书记载,李益被处死之后,乡里人宛如除去一害,纷纷举杯相庆。
李益的故事讲完了,却让笔者嘘唏不已。正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李益为害乡里,称霸一方,虽风光一时,最终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他的儿子也因此断送了政治前程;冯伉不同流合污,其行为殊为可敬;邸吏藏匿冯伉的上表,阻隔上访渠道,无疑是个小人;那些朝中权贵为了私利为李益通风报信,完全丧失了官德、官品。1000多年前的一个“村霸”,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是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