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买《米小圈》的书。”一年级的杨可可这几天跟我说。
1.不是所有书都有同等价值,消费型阅读只是娱乐,不是阅读
我一直还蛮重视给孩子培养阅读习惯的,也坚定的相信要读好书才能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
阅读里面,消费型阅读容易,生产型阅读次之,专业知识生产型阅读最难。
《米小圈》的书我很早就在身边的育儿前辈们那里知道了,但在我的概念里,只能算消费型阅读,听过看过图个乐,没啥太大的价值。
为了验证自己的这个看法,我曾还特意在一个推广儿童阅读,父母多为高知的群里面问过,大家有没有给孩子看米小圈。大部分不置可否,只有一个妈妈明确的说,没给孩子看米小圈。
因此,我知道这套书很受欢迎,但一直没有推荐给杨可可。
2.不认可的不是屏蔽起来,而是要让孩子学会选择
但杨可可的生活圈早已不局限在家里,从同学带到学校的读物中,她还是知道了有这么一套大家都很喜欢的书,她也很喜欢。
再一次的让我感受到,不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不是极力的去隔绝,这种努力注定徒劳。而是要让她知道分类和做出选择。
有选择的拒绝孩子,也是父母的必修课。
最早杨爸爸给杨可可看动画片《熊出没》,后来杨可可在杨奶奶那里吵着要看。无法拒绝杨可可的奶奶转过头去埋怨杨爸爸,为啥要让她知道有这个东西啊!
其实没有《熊出没》还有《喜洋洋》,《猪猪侠》,《狮子王》。一切都只是偶然出现,但父母要做的是控制每次看多少时间,而不是不让她知道。
堵,终究是暂时的。
3.消费型阅读也没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分配好时间
最终我还是给杨可可买了《米小圈》,同时告诉她,这只是消遣。
给她买了不少经典的儿童读物,沈石溪系列,曹文轩系列等等。这些书虽然好,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年代久远。杨可可根本无法理解知青,也无法理解1962年为什么桑校长对于自己猎户的卑微出身讳莫如深。
米小圈和她也有年代感,但稍微好一点。她有兴趣对照音频一字一句的看,也前所未有的会跟我讨论,读一两篇自己喜欢的片段,哪怕仅仅只是觉得搞笑。在阅读上也算是一种突破,找到一种新形式的交流。
至于学习的需求,还是留给教育部指定书目好了。
一家之言,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与我联系,个人微信号:沁水茶园 qinm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