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105
今日启发:
Elton:
第七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二)
第一节 敕撰和歌集与和歌中兴
和歌崛起
在汉诗文盛行40余年间,和歌一度式微,无一名当时的歌人留名后世,万叶时代晚期伟大歌人大伴家持的歌,连一首也没有留传下来。《续日本后记》不由慨叹和歌“季世陵迟,斯道已坠”,可窥其一斑。但是,当时模仿创作的汉诗,恋歌不多,不符合其时日本贵族的审美价值取向,而且平安时代前期末至中期末即9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在废止遣唐使的大文化背景下,大兴神社,将对神祈愿文的汉文赞改为和文赞,对于吸纳汉文化,增加了有选择的自觉性,出现了反拨汉诗文的现象,汉诗文“和风化”,以及新创造的假名文字日渐成熟和普及,写作和歌在修辞上已无拘束,可以自由表现。与此同时,首次谱写神乐歌、催马乐,以及日本固有的风俗歌、朗咏等游宴歌谣重新隆盛,出现物语、日记等纯和风的文学模式,还试行《万叶集》训点(注假名和标点)。宫廷和贵族社会,除了举办诗宴之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歌会、赛歌会,包括前所未有的后宫女官的歌会,和歌并成为宫廷必修的教养科目。在题屏风诗的同时,还提倡在当时流行的大和绘屏风上题屏风歌。以赛歌和屏风歌为中心,大力推进提歌,宫廷和费族社会又流行沉寂已久的和歌。和歌作为宫廷新文化风向,形成和歌、汉诗并存的局面,其后将和歌汉诗合集,编出了《和汉朗咏集》(1013)等,其中包括自居易、菅原道真的汉诗,纪贯之、凡河内躬恒的和歌,将当时视为游戏的和歌,提高到与汉诗对等的地位。
由醍關天皇救撰的《古今和歌集》 (905),成为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和歌更进一步得与汉诗并肩而立,改变了男性咏汉诗,女性主要吟和歌的风习。其后,村上天皇、花山天皇又先后救令编撰了《后撰和歌集》和《拾遗和歌集》,史称《三代集》。藤原定家在《咏歌大概》对《三代集》给予很高的评价:“情以新为先,词以旧可用”,“词不可出《三代集》。先达之所用,新古今歌人同可用之”。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三代集》成为歌人作歌的范本。它们的问世,标志着古代和歌进入了黄金时代。《古今和歌集》,简称《古今集》,是纪贯之等4人抓住和歌中兴的机遇,奉醍酬天皇敕令而编撰的。全20卷,入集有名作者127人,主要是中下层贵族知识分子和僧侣,皇族、上层贵族和庶民的作者不多。全集总歌数凡1100余首,其中四季歌、恋歌最多,成为《古今集》的根基。
图片
《古今和歌集》
《古今集》的序分假名序和真名序(汉文序)两篇,都涉及和歌的本质、功能、风格、内容与形式等歌论的基本问题,以及和歌发展史、和歌编纂等问题。首先批评了注重汉诗轻视和歌的现实。汉文序指出:“自尔以来,时历十代,数过百年,其后,和歌弃而不被采,虽风流如野宰相,雅情如在纳言,而皆以他才闻,不以斯道显。”假名序更强调:“和歌,春花香少,徒具虚名,怨秋夜长,更畏人耳,且耻于咏歌之心,浮云暖魂,朝夕鹿鸣,贯之等人生逢盛世,不胜欣喜。人麻吕虽已故,和歌仍未停滞。时过境迁,乐悲无常,此歌亦不败。青柳絮不绝,松叶落不尽,杜仲蔓蔓生,鸟迹留长久,知歌之姿、获事之心者,如见太空之月,仰古慕今也。”也就是说,提倡作和歌,将和歌编入日本文化网络之中,高度评价复兴和歌的意义及和歌的价值,从而确立了和歌的正统地位。
从《古今和歌集》的歌风来说,大多数歌的歌风与《万叶集》不同,从古雅质朴转向纤细优雅,形成古今时代的新歌风。古今歌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自然表现出比较自觉的关心,不是客观描写自然,而是将主观投入自然,对自然和季节的感受性是非常纤细的。这时和歌开始依照季节转换选择景物作为歌语,拥有一定美的形象和明确的季节美意识,出现了季节的咏题,催生了咏季歌,更加强化季节感的同时,也渐次产生了季题意识,以致影响其后俳句季题的诞生。古今和歌中,秋歌最多,因秋季在日本歌人的心中最显微妙的变化,秋的景物最适合抒发他们感伤的情绪性,其中多含悲和“哀”美意识,有助于同时代的《源氏物语》完成物哀文学精神的创造。据日本学者统计,《源氏物语》共引用了《古今和歌集》的和歌达90首之多,足见《古今和歌集》这种歌风受到《源氏物语》的尊重,对其后日本文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恋歌的歌风内向,含蓄婉约,从实际到虚空,乃至到梦境,隐隐透露爱的心路,而不像万叶恋歌那样外向,直率炽烈。万叶的恋歌频繁使用“枕君眠”“同衾枕”等这类艳丽风流、非常现实的有形世界,在古今和歌中是很难发现的。它的恋歌,不少是寄托在梦中相会或梦中思念,是内观的、心理性的无形世界。古今和歌中还有许多托物思情的恋歌,比如,夜间白露、空中飞雁、早春野雪、烟霞山樱、秋野花色、梅开莺鸣、白浪白波等都可以成为和歌咏恋之物。
概言之,古今和歌以自然与恋为双轴,“心·词”相兼,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作为歌心而发展。《古今和歌集》时期的歌风,替代《万叶集》时期重直观而停留在咏叹调的歌风及时间的流转上,吟咏出人与自然的混融世界,反映了日本本土的美意识,作为和歌的正统而成为歌学的规范,为后世所传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