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公交站看到一对母子,妈妈送儿子去上学(只是送到车上),儿子大约做了什么事情惹妈妈不高兴,妈妈一直在数落儿子,从头到尾儿子都是耷拉着脑袋不说话。
但是儿子在上公交后,在车门关闭的那一刹那,儿子用尽全力冲着妈妈大声吼:“我恨你!”
此时车已开动,车外的妈妈再生气也无可奈何。
车上 的人都在笑,可我笑不出来。如果是我儿子说恨我,我该何其伤心。可是中国的教育似乎都把家长和孩子逼上了对立的一方,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看的育儿书越多,我越不会教小孩了。
有的教育专家说:要遵循自然,让孩子自己成长,而不是去定制带有“标准答案”的试题,而尽早针对这种题目进行训练。
而有的教育专家则认为孩子处于可塑期,应尽早把孩子往正道上领,要多教他们规矩和知识,以此来约束他们做正确的事。
我不知道正道在哪里,也不知道自然成长会不会长出更好的孩子。专家们说的都对,可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从小社会对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再大一些就是“成绩好的孩子是好孩子”;到毕业了工作了“毕业于好大学,在‘好的地方’工作”成了成功的标志。
当今社会推崇的是取得优越的社会地位,社会各界都只承认“第一”,所以应运而生的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补习班,填充着孩子们所有的课外时间,孩子们没有任何自由。
可我们的心里明明不是这么想的呀,我们都希望孩子幸福,学喜欢的东西,做喜欢的工作,可是社会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在这种矛盾是撕扯下,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教育专家说:那些被迫一门心思学习很少游戏的人,在成年之后也无法完成创造性的工作。
可是,家长们更担心:别人都在学,我们不学会不会落后于别人,就算是学了没用,也好过以后后悔没学啊。
现在的信息传播如此迅速,一点点的失误都会让我们焦虑十足,更何况孩子的教育是一去不复返,无法重启再来的。
看的育儿书越多,我越不会教小孩了。
都说教育孩子是慢工出细活,急不得,可在这浮躁的时代,我们拿什么去赌孩子的未来?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村上春树的心灵导师河合凖雄先生,在他的《孩子与学校》一书中这样写到:
教育中包括“教”与“育”,如果孩子完全靠自己“发育成长”,岂不是意味着“教”是毫无意义的?
在教育中蕴含的这个矛盾,其实就是教育的特征所在。
也就是说,在谈论“育”的重要性的时候,仍然要承认“教”的必要性;而在谈论“教”的重要性的时候,则必须认识到为了使“教”成为可能,孩子已经“发育成长”这件事是必要的。
不理清这个关系,教育论就会变成片面的东西。
河合凖雄先生认为“教”和“育”是分开的。“教”是“教导”;“育”则是“发育成长”,即让自我成长。
所以,“教”和“育”都是需要的,既要让孩子自然发展,也要对孩子做正确的引导,我们不能以给孩子“自由”来回避做家长的责任,也不能每一件事都教导干涉,不给孩子任何空间。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家长既是教育一方,也是受教育一方。我们既要引导教育孩子,也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听取孩子的意见,毕竟孩子才是教育路上最重要的参与者。
教育路上我们都是新手父母,没有经验之谈,唯有不断学习,在教育这条平衡木上我们战战兢兢,取其中庸之道,不偏听任何一方,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慢慢摸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