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地图上,你的眼睛一直向西,向西,再向西。找到新疆,找到喀什,再向西南方向,你会看到崇山峻岭的喀拉昆仑山和昆仑山上,有一条细幼的河蜿蜒而下,这条河上标有一个陌生又好听的名字——叶尔羌河。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部,划了一个弧和塔里木河连接在了一起。
一大片一大片黄色的沙漠,一小块一小块人类可以居住的绿洲。沿着这条河滋养的绿洲生活的人,他们把自己称作刀郎人,他们把这条叫叶尔羌的河称作刀郎河,他们把自己唱的歌跳的舞叫做刀郎木卡姆。
壹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古典音乐大曲组成,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的影响。
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莎,成为了叶尔羌汗国的王后,她召集大量乐师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规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并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阿拉伯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同时还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木卡姆。由此,阿曼尼莎和她的乐师们整理出结构完整、体系严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纪,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缩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约演奏两个小时。被浓缩后的木卡姆,定名为“十二木卡姆”,但无文字记录。
长期以来,十二木卡姆以师徒相传,口传心授为主,曾经一度濒临灭绝。经过六年艰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乐家们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维吾尔族著名老艺人吐尔迪阿洪老人,用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才将曲谱、歌词整理完毕。
贰
演奏木卡姆的重要乐器之一,就是热瓦普。热瓦普起源于喀什地区,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公元14世纪,国内外民族文化交流广泛开展,维吾尔族人民在原有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乐器,创制了全新的热瓦普,在民间一直盛传不衰。
《清史稿》(卷一一)载:“喇叭卜,丝弦五、钢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凿空纳丝弦,以五轴绾之,左二右三,曲首右侧以两轴绾钢弦。用手冒拨指,或木拨弹丝弦,应钢弦取声。”说明清代时,热瓦普被列入宫廷回部乐中,并以喇巴卜、喇叭卜之名载入史册。
热瓦普琴身为木制,音箱为半球形,以羊皮、驴皮、马皮或蟒皮蒙面,颈细长,顶部弯曲。由于热瓦甫的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常以兽骨镶嵌出美丽而丰富的民族图案,因此其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又是非常精致的工艺品。
叁
木卡姆音乐响起,人们会纷纷跳起刀郎舞。在新疆,曲调朴实、风格豪迈的刀郎舞别具一格,田间地头、深深庭院,无论是盛大节日、婚嫁喜庆,还是各种文艺活动,处处可见。自古以来,勇敢剽悍。
勤劳朴实的刀郎部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每逢周末的狩猎日,青年人手持长矛、木棒、弓箭一起狩猎,胜利返回后就聚在一起跳舞和演唱“刀郎木卡姆”。每当风调雨顺、粮丰畜壮之时,人们也会围着篝火,通宵达旦跳舞,表现狩猎的紧张和战斗气氛。
刀郎舞形式完整,动作充满力量,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最为流行。从那近似弯弓骑射的矫健舞姿中,可以隐约看到当年巴楚人民艰苦的狩猎生活。
刀郎舞的灵魂在于乐队。卡龙琴音色优美,委婉悠扬,属主奏乐器;热瓦普浑厚有力,音域宽广;小手鼓的击打具有独特的风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刀郎舞进入高潮时,鼓手情绪激昂,常会把小手鼓高举到头上用全掌猛击,使鼓点更加响亮铿锵,于是,舞者便越舞越欢。
肆
木卡姆诗摘录
雅曲 十二木卡姆
第三套曲
《没有你,我要这生命干什么》
没有你,我要这生命干什么,
没有你,要那天堂和天仙干什么。
苦恋于你我流了那么多的泪水,
又要那淅沥不断的春雨干什么。
入暮当你撩起垂散于面的柔发,
我还要那皎洁的月光干什么。
你眼若水仙、面似玫瑰、身材如桧柏,
有你在的地方,还要那花园干什么。
倘若你想去江畔漫步游览,
就看我的眼泪吧,要那江上的清波干什么
请在你门槛边,赐我一席栖身处,
阿塔依还要那亭榭楼阁干什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