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移民帮(yiminbang717),转载请申请授权。】
每次回国,都由衷感叹:中国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抚慰着中国胃的各地美食、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趣味相投的文化圈子......只要多住些日子,就会舍不得走。
既然生活在国内这么舒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移民呢?问十个移民,估计能有八个回答: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更好的环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孩子教育这一条,国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女儿松子不到一岁就来了澳洲,如今已读中学。我们完整地经历了澳洲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这篇分享的主要是澳洲新南威尔士州普通公立小学的情况。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和公立学校,会略有差异,不同的州也不完全相同,但大体教育思路是一致的。
常看我文章的读者都了解,我是一个没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养育孩子这件事儿上,是个佛系妈妈。我对孩子的期望不高:身心健康、善良正直、有自己的兴趣和擅长,最好从事与兴趣相关的工作,能遇到一个或几个靠谱的爱人携手人生。
身心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也是我遇到的第一关挑战。在我自学了小儿经络按摩之后,女儿的身体健康已不再是我的烦恼。
可心理健康,我就有点儿使不上劲儿了。女儿生性胆小内向,刚上幼儿园时,一整年没在幼儿园说过一句话。以至于,当她第一次主动说谢谢时,老师都要欢呼雀跃了。
记得参加宝宝活动组时,老师在前面发手工材料,别的孩子都一窝蜂跑上去要,松子怯生生躲在最后磨蹭着,看她那副心里想要又不敢上前的样子,我都替她着急。
最可怜的是,上学第一天,她想上厕所却不敢说,活活尿在了裤子里。那时我特别担心她适应不了学校生活
可令我意外的是,小学毕业的松子变得快乐又自信,朋友说这孩子像换了个人儿。
到底,学校给女儿施了什么魔法呢?关于澳洲小学教育值得肯定和借鉴之处,我绝对是有着深刻体会的,在此分享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
第一,细心关爱,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愉悦。
澳洲是五岁上小学,第一年是学前班,之后是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所以小学其实一共有七年。九点上学,三点放学。作业很少,周一布置作业,周五交。一年放四次长假,每个学期十周。小学阶段几乎是半玩半学就过去了。
还记得女儿正式上学的第一天,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听这一天都干了啥?松子汇报如下:跟体育老师参观了校园。认识了住在操场大树上的一只蛙嘴鸟和三只猫头鹰,都是野生的。看它们飞下来吃蜥蜴和老鼠。然后听故事、跳舞、在电脑上玩学习游戏。认识午餐的地方,老师带着一起上厕所。
貌似完全跟学习无关的开场日,让松子对学校充满了好感,开启了快乐的小学生涯。整个小学期间,从没听她说过一句不想上学的话。
入学时,每个学生拿回一本校规,其中的几处细节尽显关爱:
——如果开生日派对要邀请同学,除非你邀请了班里所有的孩子,否则不准公开在学校内派发邀请信。这一点让我深为感动,学校是担心哪个孩子因为自己没受到邀请而难过。这样一个连家长都容易忽略的小事儿,竟然被写入了校规。可见,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已经成为社会和学校的习惯。
——上课期间需要离开教室的,比如上厕所,要求至少两人同行,而且脖子上都挂着写有班名的大牌子,以防独自走失或遇到意外无人知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个学期结束时,家长还收到学校寄来的校长签名信。是针对每个孩子专门写的。对新生们成功地适应了学校生活表示赞扬和鼓励。第一年结束时,还发了一张免费的DVD,是在校生活的照片集锦。
其实家长和孩子一样,许多人也是第一次荣升小学生的家长,多少有点紧张和好奇。学校不光关爱孩子们的心理,还给每个家长发了安慰袋。袋子里有巧克力、糖、茶包,最精彩的是那个创可贴,说是用来修护家长们“破碎的”心,幽默中满满的理解和关爱。
第二,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社交能力。
与我们小时候不同,澳洲的小学,每年都会重新分班。
好处是:一来,每年换新同学,让孩子们不断有交新朋友的机会,几年下来,同年级的所有孩子几乎都认识了。二来,避免了同一个老师长期带同一批同学的弊端。毕竟,老师也是人,会偏长于某一学科(澳洲小学老师不分科),而且,可能会偏爱某一类性格的学生。
提起分班,不得不提到一件让我特别感动的小事。
松子性格腼腆内向,她刚上学时能否融入集体是最让我担心的问题。幸运的是,遇上一个外向大胆的西班牙裔小女孩,一见面就喜欢上松子,干什么都带着她。松子很快就顺利融入集体生活。
第一年结束后要分班,没想到她俩还在一个班,起初我以为是碰巧。后来和老师聊天时才知道,是老师故意安排的。老师认为松子当时的自信还不够,不足以轻松地独自面对新的陌生环境。
等到下一年再分班,老师却故意把她俩分开了。老师认为,经过两年的熟悉和成长,松子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只是需要一个推动,应该给她锻炼的机会。
这件小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老师的用心,特别是对孩子学习以外的能力和健康发展的关注。
第三,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1、一对一的家长会:
我小时候,开家长会,全班家长汇集一堂。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老师都当着全班家长的面公开说。自家孩子受到批评的大人,在家长会上如坐针毡。回家以后免不了教训孩子。
澳洲小学的家长会是一对一的。老师和每位家长单独会面。在澳洲叫Meet the teacher。家长会之前,家长会收到通知,叫你自己上网预定时间,每人有十分钟的会谈时间,虽然时间很短,但因为是一对一,所以会面质量很高。
私密的谈话形式,无疑保护了孩子的隐私,无论是说优点还是缺点,老师和家长都可以更加坦诚地交流。这不仅是对孩子隐私的保护,更是对孩子和家长自尊心的照顾。
2、考试成绩不公布、不排名:
澳洲的小学极少考试,只有三年级和五年级各有一次全州统一考试,目的不是为了考学生,而是考察学校的教学情况。
最重要的是,在澳洲的小学里,考试成绩是不公布出来的,自己的成绩只有自己知道。更没有班级或年级排名。考试结果报告上,只有每一科在全州排名的大概位置,是用百分数来表达的。
不公开成绩的好处是,能保护孩子的隐私。特别是照顾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的自尊心。哪怕成绩最差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家长责怪,因为家长根本就没法知道孩子在班里的具体排名。哪个孩子是班里学习最好的,哪个是学习最弱的,只有老师心里有数。
因此,澳洲的孩子大多特别的自信和快乐。尽管可能被人质疑这叫盲目自信,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自我体验和感受,不管是不是盲目,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就叫自信。
无论如何,我们得承认,自信对整个人生极为有益,更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的感受。毕竟,成绩不好的孩子,长大了不见得就活得不好啊。
3、细节体现尊重:
澳洲的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从下面两张照片就可以感受得到。
一张是松子一年级上台领奖,颁奖人是校长,旁边宣读名字的是副校长。当小小的女儿走上台的时候,校长赶紧迎上来,深深地弯下腰,直到眼睛可以水平地注视她,然后热情而郑重地伸出手。
另一张照片,颁奖的金发老师是松子的班主任,同样深深地弯下腰,和松子平视,脸上洋溢着真诚赞许的笑容。那次女儿得的是年度美术奖。
画面传递着平等与尊重的气息,每每感动着我。我小小的女儿,那么敏感细腻的内心,一定也感受到了大人世界对她最大的善意。
孩子的心是纯洁的,当他们被尊重时,他们才会去尊重别人。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就应该怎样对待孩子。
只有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只有孩子的人格得到尊重,将来,他才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这也正是我们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期望。
第四,不只以成绩论英雄,设置奖励的目的不是为攀比和羞辱落后者。
女儿上小学期间,大大小小的奖领了不少,倒不是说她有多么优秀,实在是澳洲小学的奖励体系太亲民。澳洲小学的奖项设置全面而众多,几乎每个学生都得过奖,都体验过上台领奖的光荣。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澳洲小学的奖励体系。奖励主要分三大类:
第一类,跟学习有关。每年一次。不同年级的奖项设置不同,比如:综合优秀奖、数学奖、创造奖、艺术奖、进步奖等等。得奖者会得到刻有名字的奖牌。
第二类,跟日常行为表现有关。旨在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表现,重视的是努力的过程。从小奖状到大奖状,积累到最后的最高奖项叫“正校长奖”。顾名思义,由正校长亲自出马,除了徽章和奖杯,正校长会带孩子们出去吃饭、看电影等等。可谓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学校对这个奖的重视,远大过学习类奖项。
第三类,关于体育项目。每年末,单独有一天全校集会,专门颁体育方面的奖项。由此可见澳洲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这种三线并行的奖励机制,从制度上避免了“仅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性。学校不仅肯定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没忘记那些平时表现努力的孩子。也就是说,把结果和努力过程分开看。这是不是比单纯以最终成绩评判学生的好坏要公平些呢?
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更看重的是他努力的过程。毕竟,竞争者那么多,成功的只是少数,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所收获。孩子为了目标而奋力争取的态度和行动,才是最值得大大赞扬的。
另外,澳洲小学颁奖礼都是在学校集会时进行。除了全体学生在场,也欢迎家长来参观。但绝不会要求所有家长必须到场。只有获奖学生的家长才会受到邀请。没有得奖的学生家长则不会收到通知,但想去看也是欢迎的。
我觉得这一点很好,没有得奖的不会收到通知,家长就不会想到要去看,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比较。总免不了有些家长,内心不够淡定,在颁奖现场“受了刺激”,回家就容易跟孩子唠叨:“你看人家谁谁谁……”
奖励,本身的意义就是鼓励。而不是为了刺激那些没得奖的孩子。如果让没得奖的孩子感到了羞辱、变得自卑,那绝对是教育者或者家长的失败。
下图是女儿获得的年度美术奖和年度数学奖,奖牌前后都刻有孩子的名字。
下面的是行为表现方面的奖状:
第五,授之以渔,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次,女儿说今天学了一个数学算法公式,我心想那容易啊,把公式背住,然后反复做题练习就行了。可是,女儿说不容易,他们全班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才研究出来这个公式呢。
什么?公式还需要你们自己推导出来吗?人家研究好了错不了,干嘛还要你们重新推导一遍啊,这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嘛?!有那时间多做点练习搞熟练点儿多好。我心里有一百个问号加叹号,挺不理解他们这种低效率的教学方式。
后来,我无意中看到一篇介绍思维能力训练的文章,一下子就明白了学校的用意。澳洲小学这种教学方法有点类似于咱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处是:
一来,孩子们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和总结,发现一些规律,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思维训练。能培养孩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来,通过自己悟出来的结论,记忆深刻,甚至可以终生难忘,并且可以很好的举一反三。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我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完全可以从书里查到。学校最应该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思考、判断、分析的自学能力。掌握了这些能力,将来不管做什么工作,遇到什么新的知识和难题,都有应对的办法。
第六,注重培养孩子的组织策划、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
澳洲的公立小学不收学费,只会号召家长自愿捐款,每年五六十澳元的样子。学校开支全靠政府拨款,财政自然不宽裕,所以举办许多活动都需要向学生集资。
然而,集资的方式可不是伸手要钱那么简单。形式多样到让我感叹他们的创意。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锻炼了孩子们的策划组织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等。
比如,时不时来一次便装日(Mufti Day),只要捐两块硬币,这一天就可以不穿校服,穿上自己最美的衣服,漂漂亮亮地来上学。
赶上复活节,每人发一两盒巧克力彩蛋回去兜售,卖得的钱交回学校。可以卖给家长的单位同事,也可以沿街敲门。为此,松子曾在购物中心里当过游街小贩。
每个六年级的孩子为了给毕业舞会筹款,要亲力亲为组织一场全校范围的嘉年华。嘉年华中,有卖东西的、提供饮食服务的、做游戏甚至美发美甲的。所有的物资由学生捐助,干活的则是六年级的学生。别说,能学到不少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实际技能呢。
自己做糕点,卖的钱上交学校组织活动用:
另外,每年会有一两次出游,去动物园、农场、博物馆等。高年级还有连续几天的露营旅行,比如去雪山滑雪。这些费用是向家长收费的。
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活动是欢迎家长参与的。这也是全职妈妈忙碌的重要原因。看看这丰富多彩的活动吧:学校开放日、复活节帽子游行、故事人物游行、多元文化日、春季嘉年华、迪斯科舞会、迷你嘉年华、田径运动会、长跑嘉年华、母亲节早餐、父亲节早餐、(外)祖父母日......
以前常常感叹西人的小孩儿特像小大人儿,很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大多早早就能够独立生活,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现在看来,那是从小培养的结果啊。
下图是复活节帽子游行(Easter hat parade),帽子都是自己的手工。
下图是故事人物大游行(book character parade),许多装扮行头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的:
真的很惊喜和感恩,女儿从一个憋到尿裤子的胆小宝宝,成长为一个自信快乐的阳光少年,得以以最佳的状态迎接中学的挑战。
澳洲的小学生活,玩着玩着就学了点儿东西。也许,知识的净含量不多,但是,不得不承认,许多考试以外的东西,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更加重要的影响。只要用心体会,便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在成长:心理健康、快乐自信、懂得尊重、人格独立、爱与被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