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谍战片的重要问题。
始祖级的007,正义一方早已不是铁板一块,后院起火几乎成为了近几部的标配;新贵《谍影重重》,自始至终枪口都是对准曾经效命的“组织”,甚少出现“外敌”。仔细想来我们的主角杰森·伯恩,在传统的视角下倒更像是上头要派出詹姆斯·邦德清除的反派。
到了阿汤哥的《碟中谍》这里,从第一部开始就确定了内外夹击腹背受敌的基调。敌人从来都不会只有一个。从来都是外面一个满世界作妖,里面一个暗搓搓的使坏,上头不给力干啥啥不行还瞎怀疑,世界的存灭最后全靠IMF力挽狂澜外加阿汤哥的上天遁地。
当然所谓剧情什么的从来都不是《碟中谍》系列的主要看点。几部下来片酬加分成估计超过了一亿美金的汤姆·克鲁斯在大银幕上为观众说明了什么叫“物有所值”,爬迪拜塔,扒飞机,追车跑酷空中缠斗都是不在话下。在CGI横行的8012,维持着老派的实景拍摄已经成为了《碟中谍》的招牌所在。电影的幕后花絮,惊险的拍摄过程,中间的各种神奇故事已经和正片融为一体,成为了催动观众走进影院的“发动机”。
视觉奇观和极限运动几乎掩盖了电影其他的光芒与缺憾,而“爆米花电影”的标签和舆论氛围也使得讨论的话题聚焦于能刺激肾上腺激素分泌的镜头和场景,你若想稍稍“离题”说点别的,总有人会过来拍拍你的肩头:
“伙计,就是一部爆米花电影,爽就够了,较什么真呢?”
想想这也算是《碟中谍》系列的求仁得仁,证明阿汤哥搏命的努力和顶尖儿的片酬都没有白费。
不过碎嘴多事儿的小民还是想聊聊,在《碟中谍6》的情节里,看到的一点新玩意儿。
回到内外夹击,腹背受敌这一茬。话说《碟中谍》拍到了6,从来都有内鬼,从来组织都不靠谱,伊森·亨特部部都被坑,上级不好使同僚不好使支援不好使,不仅不好使还经常给你下个绊子扔进个监狱送个小Boss啥的……
就这样,上头还天天对你吆五喝六,小手一指就来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吧,伊森君”,完了还一通“你要是完不成被抓了被拘了我们可就不管你了就当从没这回事儿,你可明白”的欠揍态度。帮他摆平了之后一副“小兄弟,干得不错”的高高在上的样子,好处荤腥儿台面上的东西啥也看不着……
脸呢?
然而我们可爱又可敬的伊森兄弟就这样任劳任怨地拼到了第六部,一边满世界救火一边忍受着上头的猜忌和同僚的监视。《碟中谍》系列最终都要汇集到孤立无援靠一个IMF包打天下的套路上来,而导向终局的路径上总少不了伊森被自己人玩死并背叛的桥段,一而再再而三,再而三三而六,连电影中的反派都忍不住发出,“被坑了这么多次你还这么忠犬,伊森君你到底是图哪样”的官方吐槽。
“动机”是《碟中谍》构建的基础,伊森·亨特飞天遁地,拼死拼活总要有个来由。在《碟中谍》系列,一面是内鬼越来越多上头越来越靠不住,世界总是充满恶意的设定,一面却是伊森越来越大胆而搏命的行动,小组成员随时面对的全员覆灭的处境,两相对照,情节本应向两个相反的方向疾驰而去,而弥合其中拉扯的关于“动机”的解释,就变得尤为重要。
洗刷怀疑,弥补过失构成了《碟中谍6》的前半部分的驱动力,以这样的动机解释本片中伊森的行为似乎已经足够。不过同时兼任编剧的导演在文戏方面想玩的花样更多,于是他让本应消失在《碟中谍》系列中的茱莉亚再出江湖。
在《碟中谍3》中,茱莉亚作为伊森的未婚妻出现,从反派手中营救她成为了电影中伊森的行为动机。
营救爱人而言,简单,私人化,驱动情节当然足够,但是格局还在“小我”之间。
到了《碟中谍6》,茱莉亚的形象已然转变,她与阿汤哥过往的情愫已然淡化,影片着重想表现的,是以她为代表的,被伊森所守护的普通人们。
特工电影往往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主角在电影中大杀特杀,香车美女,享尽荣华,另一方面主角又在平常人中名声不彰,救世界于水火大家却浑然不知,有点憋屈。
近些年这两者有此消彼长的趋势,特工越来越苦逼,香车美女不一定有还总有代价,保不齐眨眼就没,而没名没姓隐于众人,深藏功与名的状况依旧。
所以在《碟中谍6》中,就设计了茱莉亚代表普通人对伊森致谢的这样一个“褒奖段落”,让世界对于英雄的牺牲给予回应。
同时这也让伊森的行为动机格局更大,而摆脱了服从于上级组织,执行命令的桎梏,到达了“民众守护者”的层次。同时“上头虐我千百遍,我待上头如初恋”的行动也找到了更大的动机,虽然还是感觉有些圣父,不过毕竟作为主角,救世主的正义感还是要有的。
于是,当下次反派再次问伊森“你这么拼是为了个啥”的时候,我们的光辉主角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答上一句:
“为了人民!”
- 虽说《碟中谍》系列女配“艳压”女主有传统,“白寡妇”和惊鸿一瞥的法国小女警确实都不错,不过还是大爱瑞贝卡·弗格森;
- 阿汤哥的苦痛都没白受,导演也是会来事,电影里捧成救世主,配角台词各种吹,野外大全景照完景儿之后必给大特写,当然票房才是最给力的回馈;
- 再有下部阿汤哥都到花甲之年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