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字是找工作的时候对方要求提交的一个小作业
定位
现状
国内医疗健康网站大概有以下分类:
- 以39健康网为首的国内健康资讯平台,包括其它门户的健康频道。充斥着软文、标题党,虽然专业程度较低但很吸引眼球,流量巨大。
- 以好大夫在线为首的医患交流平台在医生资源上深耕数年,通过付费咨询等功能盈利,同时满足医患需求。其模式具有持续性和前瞻性。但受体制政策影响较大。
- 以120ask有问必答为首的医疗问答平台则属于劳动密集型网站,以实习生和医科学生作答为主,多为宽泛型答案,不够专业深入,同样充斥着水军和软文。
- 还有以丁香园为首的面向医生的专业医科社区。丁香园发展迅猛,细分领域内遥遥领先,但其受众决定了整体的规模不会很大。后期的盈利点可能在医疗器械和药厂广告。
- 类似好医生的医学教育网站,同样面向医生,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等,属于专业领域
- 此外,还有看处方等患者交流平台,用于病历分享,医生推荐,以导流和广告为盈利点。但由于缺乏医生参与,信服力不够,品牌难以形成。
需求
用户希望能在家通过互联网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得到专业建议
医疗本身是严谨的行业,医生给出建议大多需要当面观察诊断。而不同患者对同一疾病的表征又是个性化的,现阶段的医疗网站也都缺乏对患者详细信息的获取能力。比如患者说腰疼,医生根本不知道患者所指的具体位置。由于缺乏精确信息和完整病历,医生也确实无法给出准确的建议。
信息不健全是导致医疗信息化停滞不前的一个大障碍。因此需要一种方法来建立详尽的个人健康数据。比如可让患者人工录入病历,还可以对用户的各类可穿戴设备数据进行同一搜集,以用来做健康管理。
医生是医疗网站的核心资源,医生希望增加收入,同时希望能够不断精进医术。
现状是用户迷信三甲医院的知名医生,但这类医生的日常工作量早已饱和,需要足够动力来支持其进行互联网工作。
而医术足够却缺乏知名度的医生大有人在,良好的平台将是这类医生进行自我营销的场所。这类医生将会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生力军。
如能效仿丁香园,做出更有特色的交流讨论场所,对于聚拢医生资源很有帮助。
总结起来,对于用户:建议、医院\医生信息。
对于医生:收入、营销,学习。
对于网站:数据、平台、内容。
商业模式
流量为主
像39健康网,通过大量低成本软文吸引流量,以广告变现。短期内可「以量制胜」。但由于其内容松散,容易复制,任何一家有大流量支持的互联网门户的健康频道都是其潜在竞争对手。而且随着消费者认知增强,此类网站的品牌影响力会逐渐流失。会一直缓慢的走下坡路。
内容为王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公众传播能力的爆炸式增长,因此真正优质的内容同样能在短时间大量传播,带来显著的流量。而且以质量为主的网站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和病毒营销,较难被复制和超越。所以应当从细分领域的精品内容做起。
基于长期稳定的流量,可以通过对不同资源的整合,建立平台,这样就可以拉拢用户,不断产出医患 UGC 内容,形成内容-流量-内容
小闭环。对于网站来说拥有了更加精准的人群划分,广告会更准确,流量变现会更加持久。
具体功能
1. 精品内容板块
由专业人士把关,打造一个医疗健康类,文风更面向大众的「果壳」,内容以中老年人,孕婴为主。保证严谨、客观。目的是在目前鸡汤遍布的社交媒体圈内打出特色,吸引长期流量。可以想到的标题包括:
- 权威医学专家解读常见民间偏方
- 「打点滴」、「消炎药」这些都是抗生素?简述抗生素的危害
2. 数据获取模块
电子病历
现阶段的电子病历大都是行政力量形成的,零散的分布在各个县市行政区,或者单个医院。已经形成了「信息孤岛」,想要整合起来会面临很多困难,还可能涉及法律问题。但是可以另辟蹊径,让患者自己在同一平台上录入自己的病历,这项工作需要时间积累,但一但做起来之后,可以形成业内标准,去反向兼并现有的「信息孤岛」,最终有望建成国内通用的电子病历,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所有功能。
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的数据统一管理
结合手机端 App ,识别各类健康设备的数据并进行统一管理。可以作为电子病历个人体征部分的补充,也可以打造成独立的个人健康管理平台。这部分可以寻求与360合作,360强大的硬件驱动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在业内首屈一指。
合适的硬件
如果能与有低价易用的家庭体征检测硬件产品合作就更好了,可以一次性给出血压、体温、血氧含量、心率、听诊音频等各种信息。相信对于传感器不断发展的今天,此类产品肯定会逐渐普及。
3. 常见疾病自助问诊 & 常见病Wiki 模块
类似120ask有问必答的医患问询网站,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常见疾病上,而这类问题通过百度谷歌其实也可以获取到详尽的答案。而且此类问答网站存在大量重复,人力成本又高,还充斥着软文广告导致其用户体验也较差。
因此,可否先建立起一个正规的常见病wiki,由专业人士(可以是下面的医生社交模块获取到的医生用户)维护增订,这个数据库可以成为常见疾病乃至医疗领域的维基百科,主要面向从业者和感兴趣的爱好者。然后再基于这个 wiki 数据库,通过互动算法做一个界面友好,容易上手的自助疾病分析系统。使互联网初级用户也可以简单判断自己可能存在的疾病。
如此不但完成了问答环节的自动化,同时也形成了一部「医疗维基」。
4. 医生社交网络模块
丁香园成功做成了国内医科论坛的领头羊,至今依然在飞速成长。假想丁香园开拓医患相关业务,应该也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原因就是其通过论坛和其它产品(如 用药助手)汇集了海量的医生用户。这也从侧面说明医生群体存在着巨大的沟通需求。
我们可以做一个面向医科学生和医生的社交网络。基于 Facebook 的基本结构进行精简修改,通过官方活动的引导,鼓动医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营造出学习气氛。社交网络可以让医生更容易进行自我营销,而且社交网络也更容易形成兴趣研究小组,有利于进修培训机构的精准推广。
相信社交网络交流形态凭借其互联网基因的优势,终将取缔丁香园那种传统论坛交流形态。
5. 特殊病例研讨模块
这个模块与第四个社交模块是紧密结合的,患者上传典型疑难案例,形成一个个的case。医生可以主动加入讨论或者被邀请加入讨论。最终产品将会是类似于知乎
的样子,但问题描述部分会非常详尽,不仅包括对当前病症的描述,还包括「数据获取模块」中患者的个人详细病历和体征数据。
总结
- 模块1和模块4同步建立。
- 模块1的目的是初期引流,通过引导用户进入模块2形成数据信息。
- 模块4的目的是汇集医生资源,之后引导医生打造模块3的 wiki 数据部分。
- 再根据以上两步建立起来的数据,通过算法建立模块3的自助问诊部分,给用户提供常见病咨询。
- 当医生患者流量都增长起来之后,推出模块5,让医生通过在线会诊讨论实际问题,帮助患者的同时也可进行医学切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