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是屈原以古代楚国广泛流传的民间祭歌为基础,经过修饰、加工后所作为的“楚辞”,全组共有十一篇,前九篇祭神,《国殇》祭鬼,《礼魂》为送神尾声。
由于《九歌》取材于民间,是由楚国民歌演变为“楚辞”,具有反映楚国当时社会现实的特点。其内容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从侧面反映出先秦时期楚国民间对神灵的直观感受与神话观,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简要阐述各篇神话人物性格,并对《九歌》中各个神灵进行形象分析,以此推测当时楚国民众对诸神的看法。
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是为首篇,缘由东皇太一是楚人信仰中的至上之神,《史记·封禅书》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五帝为太一佐臣,可知其至高无上地位,又因祭祀方向为东南,故名东皇太一。在《东皇太一》篇中,屈原着重描述了祭祀时的盛大场面,与其余祭神篇不同,文中没有出现任何带有情感色彩的“人神”或“神神”爱恋描述。有“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五音分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可知,祭祀人对东皇太一是完全以臣子心态进行歌颂的,东皇太一作为至高之神,具有无人欲、不可亵渎、高不可攀的形象特点。在进行对东皇太一的赞颂后,其余诸神之颂依次展开。
云中君
云中君为云神,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云神的名字叫丰隆,《云中君》开篇描述了巫女为等候云神沐浴更衣,之后赞颂云神宫殿“与日月齐光”,并“驾龙车穿帝服”可知其身份之高。“聊遨游兮周章”可见云神无所不到。尽管最后巫女表达了对云中君的思念之情,但此篇中依然把云中君的个性写得较为隐晦。可以认为,在当时楚国民众看来,云中君具有地位高、较为自由的形象特点。
湘君湘夫人
《湘君》、《湘夫人》最直观表达了两神之间的爱情。《湘君》写湘夫人思念湘君,诗中湘夫人因“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怀疑湘君的爱情而陷入痛苦中,因痛苦转为对爱人的仇恨,湘夫人发出“心不同兮媒劳,思不慎兮轻绝。”的感叹,之后弃玦丢佩,表现出一个直率、多思、略有泼辣气质的女性角色。在《湘夫人》中,是以湘君的视角来思念湘夫人,湘君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以景抒情,又有“思公子兮未敢言”,最后同样捐袂遗褋,展现出一个多情、美好、为爱愁苦的男子形象。两人的性格有较大的反差,应与两人身份有关,湘夫人作为“帝子”具有更高的地位。这场关于爱情的误解,颇似民间爱情的小插曲,这篇祭地祗的诗歌如民间爱情的升华,在祭祀神灵时被歌颂出来。
大司命少司命
笔者认为,《九歌》中对大司命、少司命二神的性格描写最为生动,其原因应为“主管人之生死”、“主管人之子嗣”更贴近楚国人民的生活,在楚辞《九歌》诞生前,民歌中大司命、少司命二神形象应已经足够生动立体,并由此影响到楚辞《九歌》的内容。
《大司命》一诗以大司命与神巫对话为形式。在大司命的语言中,“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除神秘肃穆外,可以看出大司命在凡人面前的自命不凡与飞扬跋扈。神巫言“老冉冉兮既及,不寖近兮愈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体现出在大司命面前,人类的无力感。《大司命》并不一定体现的是人神恋爱,通过对大司命性格的反映,更像是在上古时期,人类在生老病死的自然环境下,对大自然的畏惧与无奈。
《少司命》通篇婉转温情,如“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等,可以看出少司命温情多愁且受人民爱戴。爱情以“相知相爱”为主,极有浪漫感,在民间,儿童意味着生命的延续,便充满了生的美好与浪漫。
东君
东君为太阳神,诗中描绘东君出场、祭祀场面、神巫独唱颇为壮观,“举长矢射天狼”、“援北斗酌桂浆”等表现出东君护善惩恶、乐观豪迈的形象。“观者憺兮忘归”体现出民众心中东君的美好形象。这些与“太阳”的意象均有关联,可以再次证明,《九歌》中各神祗的形象,与楚国民众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有极大关系。
河伯
河伯是黄河之神,楚地无黄河,有认为此篇为屈原流放之前所作,也有说法认为此篇受楚王所托作。本篇诗作总体呈现光明、乐观的色彩,河伯与情人相会游玩,“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丰富的想象力为河伯的乐观旷达增添了浪漫色彩。
山鬼
《山鬼》对山神的形象塑造也极为成功。“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可见山神的美丽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生动体现作为山神,与大自然中动物的和谐。在等待心上人的时候,诗中描写道,山神从竹林幽暗中突破路途艰险而来,为了心上人能够看到自己,站在最突出的峰顶,脚下云海一片,最终“思公子兮徒离忧”。塑造出一个单纯美好,深居山林的女子形象。此形象凝结了民众对于闺中优雅女子的一切幻想。尽管为祭歌,但其中已突破祭祀之感,尽抒美好与爱情。
国殇
《国殇》祭为国捐躯的将士,是十场祭祀中唯一一个祭祀群体的祭歌。《小尔雅》言:“无主之鬼谓之殇。”《国殇》由此充满浓烈的悲壮色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国殇不仅表现出将士奋战疆场的壮烈,也表达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国殇》中,每一个战士都有破釜沉舟,为国捐躯之勇气。是《九歌》最为震撼动人的篇章。
除《礼魂》外,《九歌》的十场祭祀就祭祀人物性质而言可分为三类:一为天神,即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二为地祗,即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三为人鬼,即国殇。文辞皆优美壮丽,天神与地祗通过语言、着装等的描写,形象生动体现出不同神祗的性格及经历;人鬼之国殇,通过悲壮的战争景象,把为国捐躯的将士英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表现出作者屈原的个人爱国情怀。《九歌》作为祭歌,其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体现于用辞唯美、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奇幻,并充满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情怀。
《山海经》曾提“九歌”,说其为夏后启从天上带来,可看出当时人们心中“九歌”具有十分高的地位。屈原在此基础作《九歌》,不仅对民歌祭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祭歌描写更为美好华丽,还为我们后世了解楚国民众对神祗、大自然等看法提供了文学资料。《九歌》中淳朴自然的美感也充分体现出屈原的浪漫主义是对美的理想的坚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历史奥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