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到世间,所有的行为不过两种,一种是付出爱,一种是索取爱。我们在索取爱的时候,用到的句式常常是:“你为什么不能……”,“我对他(她)要求不高,为什么这点事都不能做到?”,“别人都能,为什么他(她)不能”,“凭什么……”,这种抱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对人的指向具体、犀利、刻薄,好像他人才是你生命的主人。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又常常设置很多是是而非的前提:“等我有钱了”,“等我们老了”,“等我忙完这一阵子”,“等你对我好了”,那个未来会来吗?什么时候你会觉得够富足,够有空,够轻松,够信任呢?如果付出爱是需要设置那么多条件,为什么我们索取爱就是那么理直气壮呢。
一则泰国的公益短片这样说:
他没有得到什么
他没有变得富裕
也没有因此上电视
也没有因此出名
他的付出,得到最多的是感动
他,见证了幸福
更能以同理心,看待周遭,看到真爱
获得了连钱都无法获得的东西,
这世界,因此变得更温馨
在你生命中,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
接着问,你能在得到你渴望的东西之前,会先向世界给出你的渴望吗,你能够创造你所渴望的世界吗?你能够不用语言,不用指责,而是用行动告诉宇宙,你的渴望是什么吗?你能够以此创造你的世界吗?
如果你渴望的是幸福,那么先种下爱的种子,然后去爱世界,爱每一树花,爱每一阵摇动的风,也爱落下的叶。相信宇宙万物的起心动念皆为善意,相信生命轮回的无常也非悲剧而是规律,是为了更好的诞生,和更好的归于宁静。相信你周遭的人已尽最大能力去呵护你,如果有不足,那么是因为只是他们还有自己的功课、局限和背景,就如同你也还有很多自己的功课、局限和背景一样。
我们如此珍贵的生命不是黑洞,不用如此惊慌和恐惧,当我们致力于用吸吮爱,乞讨爱的方式来生活,黑洞不但难以填补,还会被不断的扩大。你缺乏的爱将会以更极端的方式呈现在你的生命中,印证你的相信:“果然,爱是稀缺的;果然,我是不被爱的”。
只要你能成为爱,就能给予爱,并在给予的过程中收获。
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的理论即是如此:人的付出分为三种,一种是希望自己付出得少,回报得多。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想法,走捷径的快速通道确实是人性贪婪面的呈现,无论结局如何,不满足的痛苦将永伴身边。第二种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回报平衡,这种务实主义者对于目标和理想的设置更加合理,也不会有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巨大失落。第三种是单纯付出,不计眼前的回报。他们也许认为未来会有更好的回报,也许认为付出本身就是回报,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丰盛的美好。如果人的目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在付出的时候,他们已经处于丰盛的状态了。
有了抓取,匮乏的人会更加匮乏;有了给予,丰盛的人会更加丰盛。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的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都是说的这些。
忘掉那些对于爱的不安,摈弃那些索取爱的技巧,先让我们闭上眼睛,先去体会内心的渴望的爱到底是什么,温暖那个颤抖的灵魂,并且以你所希望获得的方式去给予,那个灵魂会渐渐安静,平和,湿润。当你对外在世界是只是相信、期待,没有需要回馈的欲望时去付出和行动,你生命的每一刻都将是丰盛和感动。
成为爱本人,不是捷径,确是终途,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