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娱乐圈,能被称为“零差评女明星”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圆滚滚的湖北女孩,贾玲。
从草根,到谐星,从无名之辈,到如今的全国最高票房导演,贾玲这一路走来,尽是辛酸。
她的成功背后,始终有一个女人的影子,这个女人,叫李焕英。
春节贺岁档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一路逆袭,贾玲作为编剧和导演,李焕英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自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先来说说贾玲这个人。
01、误入相声表演班
她出生在一个贫瘠的时代,家族没什么显赫的艺术基础,父母更是普通工人。
她们生活在一个精神和物质双贫瘠的时代。
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娱乐活动,都被框在一个框子里,规规矩矩,贫困却又无奈,读书成了唯一的出路,跳舞玩乐,往往被视为“违法乱纪”,一大群人围坐在一起听听收音机,看会儿黑白电视,成了最奢侈的娱乐。
那个时代,有钱,是不一定能买到东西的,还得看有没有份额(也就是,看有没有票)。
一台电视,能吸引无数的同事邻居好友到自己家里热闹,所以,电影中,全厂第一个买电视的王琴,才这么“稀罕”。
没有娱乐的童年,贾玲是怎么走过来的?
她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每天招猫逗狗,爬树遛鸟,爱唱爱跳爱闹也爱玩。
家里唯一称得上娱乐的道具,就只有一盘机缘巧合得来的相声磁带和一档早期的综艺《曲艺杂坛》。
那是一个混杂了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马戏和说唱等节目形式的综艺,就像一锅大杂烩“香气四溢”,种种绝活,充满了吸引力。
贾玲沉迷其中,时不时还会学着表演几段,哪怕没人教,依样画葫芦也是不错的。
小孩表演模仿,图个乐呵,可大人显然看的更长远一些。
正因为有了贾玲的这些小兴趣,李焕英看到了贾玲的天分,开始琢磨着让她去学习艺术。
“其实我是想学舞蹈的,但因为上半身和下半身一样长,我就只能学表演了。”
不学还好,学了以后,她几乎承包了乡里大大小小的舞台。
李焕英常常跟她说:“让别人快乐才是最大的幸福。”
大约正是这种教导,成了贾玲坚持把自己变成肉肉的谐星的一抹原动力。
可学习艺术,代价是巨大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问题,还包括了家庭的经济原因。
贾玲前头还有个姐姐,一家四口圆满幸福,可日子却并不宽裕。
为了两个孩子,贾玲的父母常年省吃俭用,衣服都没舍得多买两件。
“要是我那件皮衣再绿一点就好了。”
谁能想到,买一件新的绿皮大衣给妈妈,会成了贾玲一生来不及补上的缺憾。
时间,就这么悄悄地划过了十多年。
2000年,贾玲18岁。
这一年,她终于迈开了向表演奔驰的步伐,她报考了戏剧学院,可惜失败了。
第二年,她又来了。
不同的是,这一年,中央戏剧学院新增设了一个细分的冷门表演专业,那就是相声表演。
有了第一次考试的经验,本着增加录取概率的心思,她同时报考了戏剧表演和相声表演两个专业。
可人算不如天算,贾玲同时被两个专业录取。
录取电话打到了贾玲家里,李焕英把“戏剧表演”听成了“喜剧表演”,就这么阴差阳错,她成了相声班里的一员。
相声界原本就是阳盛阴衰的格局,到了相声班里,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全班36号人,仅有7个女生,贾玲就是其中之一。
好在,学院给他们配了一个重量级的班主任,也是贾玲事业上的第一个贵人,冯巩。
02、树欲静而风不止
虽说不情不愿地上了相声表演的专业,但贾玲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学院为了培养好新一届的相声苗子,也是竭尽所能,甚至请了姜昆,牛群等众多相声名家给学生们轮流授课。
为了上大学,贾玲的父亲甚至将家里的房子卖了,一家子过得清贫,可贾玲仍是满怀希望,开心而又满足的。
“表演班的学生每天早上都起来吊嗓子,我们相声班也要吊嗓子,还要集体练快板。你能想象36个人一起打快板那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吗?我就特别享受这种大场面,其他班,谁有这么大的声势?我们在学校是最快乐的一个班,每天要做的就是想着法让大家笑。”
只是,这开心始终缺了一角,不为别的,正是因为李焕英。
2001年,贾玲刚在大学里安定下来,她的母亲李焕英却意外离世了。
那时候,她刚用课余时间打工赚的零花钱给李焕英买了一件绿皮衣,因为尺寸不合适,李焕英把衣服寄回了北京。
她正要去换一个尺码,却接到姐夫的电话,通知她回家看母亲最后一面。
贾玲当时还有一瞬的懵圈:“我当时没有理解到,什么叫最后一眼”。
她的母亲某个清晨跟父亲一起去收稻草,草堆得比较高,她坐在小翻斗车上摔了下来,砸到小脑,没抢救过来。
接到电话后,贾玲买了最快的一班火车赶回去,在火车上,为了确认母亲的情况,甚至给车厢里的人下跪,请求借用手机。
可李焕英终究没能扛过去,没能等到贾玲。
小小年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就在她的心里烙下了阴影,始终不曾散去。
这些年,贾玲想了很多,她想给母亲买大房子,大车子,想带她去旅行,去看看世界,想让她感受感受暖气的样子,带她吃吃鲍鱼鱼翅。
所有李焕英没见过,没用过,没感受过的,贾玲都想带她去体验一遍。
但她一定没想到过,这一切,会在电影的“幻想”中实现。
熬过了艰难的大学几年,2003年,贾玲大学毕业。
已经在走下坡路的相声,前路茫茫,同班的许多同学纷纷转行,贾玲怀揣着一个表演梦,同样不知何去何从。
赶巧,全国首届相声小品邀请赛火热报名中,她在老师的建议下,找了搭档一起报名参加,最终,以《怎么了》的表演,拿下了专业组的冠军。
郭德纲,拿的是第三。
可轰动一时的冠军之名,却不是贾玲事业华丽丽的开始,反而更像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梦魇。
比赛之后,贾玲失业,正式开始北漂的日子。
03、三年又三年的坚持
“说相声经常需要插科打诨、嬉皮笑脸、装疯卖傻,男人们做做,开心、潇洒,是一种风度,女人来做,好了,完全是傻大姐一个。”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
正因为这样,相声界几乎是一个没有女人一席之地的圈子,贾玲的发展,首先就困守在一个无法解决的性别问题上。
所谓“男不磕瓜子,女不说相声。”
为此,她有很长的时间里只能四处接“杂活”维持生活,不是兼职主持,就是给小明星做临时助理,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跟着冯巩四处跑场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贾玲的姐姐担心她在外面吃苦, 800块的工资,愣是每个月给贾玲寄去500块。
可即便如此,在北京这样的地方,500块也是杯水车薪。
贾玲只能租住在北京的一个10平米不到的地下室里。
“狗进来只能竖着摇尾巴,不能横着摇。”
这样的地下室冬冷夏热,见不到阳光,常年潮湿,冬日里暖气也舍不得开,甚至只能用旧报纸糊成被子,一层一层地裹在身上抵御寒冬腊月。
关键是,连厕所都没有,她还得顶着寒风出门去倒尿盆,一度自欺欺人地想:“这有什么的啊,王菲不也倒过吗?”
交不起房租,要躲着房东的时候,她能连续几个月晚上不出门。
那时候,贾玲一无所有,物质上虽然荒芜,可对表演的执念却一点儿也没散。
那些苦日子里,唯一的陪伴,大约只有随身听里,那些属于刘德华的一句句好听的曲子,刘德华是她的偶像,追了无数个年头。
可尽管如此,不知道在哪个口袋空空的日子里,贾玲终究是把身上唯一的随身听卖了,换了20块钱,买了些馒头和咸菜凑活着撑了一周。
这种近乎自虐的北漂生活,贾玲的姐姐贾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次次地劝她回去。
可贾玲听不进去:“姐,我可是演员,再给我一年时间,就一年……”。
可一年还有一年,一年还有一年。
2005年,贾玲正式拜师冯巩,算是找到了组织。
见识过贾玲的处境,贾丹托人找了关系,给她安排了一份安稳的工作,逼着她回家安生过日子。
尤其是在贾玲开始有意识地增肥以后,贾丹气急败坏地一脚把贾玲从马桶上踹了下来:“三年又三年,你到底还要坚持到什么时候?!”
贾玲只好搬出了恩师冯巩去当说客,是冯巩打电话说服了贾丹,也是冯巩渐渐地将贾玲捧上了主角的位子。
2008年,贾玲自己创作了一个相声剧本,想找个编剧给指导指导。
冯巩给她推荐了跟自己合作近十年的好友邹僧。
贾玲对剧本的要求很高,邹僧帮着改了7遍,贾玲这才有些满意,正好,缺个排练的搭档,邹僧把白凯南推荐给了贾玲。
这个相声作品,正是贾玲用于参加中央电视台相声大赛的作品——《爱拼才会赢》。
贾玲搭档白凯南,借着《爱拼才会赢》拿下了这一次大赛的专业组三等奖。
和之前表演过的相声相比,只有这一次,贾玲真正地感觉到舞台是属于自己的,而她也在逐渐地摸索和创作中,慢慢地发展出了一种相声的新形式,也就是酷口相声。
04、你好,李焕英
有了这一次的合作,有了贾玲和白凯南的默契配合,有了贾玲对相声形式的变革,邹僧想起了自己许多年前创作的一个名为《大话捧逗》的相声。
他心想,这个剧本给贾玲演,肯定能有新的火花和诠释。
于是,他把剧本找出来,改了改,加上了许多当时流行的新元素让贾玲去试,效果却很好,以至于在北京大大小小剧场演出了80多场。
更幸运的是,《大话捧逗》引来了姜昆。
他是2010年春晚的导演。
姜昆在看完贾玲的表演后,给她打电话:“你的作品我看了,挺不错的,我会推荐(给春晚)的。”
可美中不足的是,贾玲和白凯南等人一路过关斩将,挺进了春晚表演节目的终审,却因为前一晚的“宿醉”,以至于在终审表演上昏昏沉沉,被导演们认为:年轻,压不住台。
最后,两人作品的表演时间从原定的黄金时间8点整,调到了凌晨十二点零五分,表演时长也由原本的13分钟缩短到9分钟。
但这毕竟是春晚舞台上的第一个男女混搭相声,相声模式也有新意,贾玲就像是相声界跑出来的一匹黑马,总算是靠着春晚小火了一把。
第二年,她和白凯南二上春晚,借着《芝麻开门》,延续了前一年的小小风光。
在这之后,贾玲有意识地开始转型,不再局限于相声演员这一条路子,陆陆续续的综艺邀约,电视电影客串,她都是能上就上。
2013年,属于贾玲的转折,终于来了。
前些年,真人秀综艺越发吃香,湖南卫视倾力打造的王牌之一的节目《百变大咖秀》几乎就是一个大型的造星综艺。
贾玲很幸运,被《百变大咖秀》的导演洪涛看上,只是,直到录制的前一刻,贾玲都不知道,洪涛想要她演什么。
坐在化妆间里,工作人员问她:“你模仿谁唱歌拿手一点?”
“阿…阿宝吧。”“行!那你就演阿宝吧!”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成了《百变大咖秀》的表演嘉宾,之后几期,贾玲又先后模仿了李宇春,腾格尔,刘欢,谢娜,玛丽莲·梦露,火风,周晓鸥……
混着混着,贾玲混成了这节目的常驻嘉宾,在这档节目里,自毁形象,给自己的未来发展设限的同时,却也“洋相”百出。
借着这档综艺,她收割了大量的流量,总算在娱乐圈有了一席之地,却不被师傅冯巩所喜。
冯巩直言怒斥:“把自己弄成那个样子,你以后还嫁不嫁人了?!”
男友同样无法理解她为了舞台自毁形象,无法理解她的坚持。
贾玲用一句“可是我真的喜欢啊”,堵住了男友劝诫的万语千言,无奈,男友黯然转身离开,留下贾玲一个人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
熬了这么些年,贾玲可算是熬出头了。
2016年,她拉着北京文化公司董事长宋歌给的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娱乐公司大碗娱乐,带着的张小斐,何欢,许君聪等人一起搞娱乐。
同一年,她把自己和母亲的故事,写成了小品《你好,李焕英》,并把这个小品带到了《欢乐喜剧人》的舞台。
她在小品里,和“已逝”的母亲对话: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妈知道”。“妈,我现在是喜剧演员,好多好多人喜欢我。”“妈知道。”
“妈,你怎么那么爱笑啊。”“因为妈生了你啊。”
……
有了北京文化的资源,有了这些年积累的人气,有了这些年在综艺舞台上的经验积累,贾玲逐渐成了国内极受欢迎的综艺咖。
甚至因为她的高情商,被媒体称为“娱乐圈零差评女明星”。
再后来,她产生了想将母亲的小品故事写成电影剧本的念头,于是她推掉了许多工作,开始专注于创作剧本。
前后耗费3年,《你好,李焕英》这个小品才真正地变成影视化剧本,并在今年春节搬到了大荧幕上。
结尾
《你好,李焕英》,我们都去看了,前半段和许多穿越作品套路相似,可后半段的反转,反而让整个主题,有了更深刻的升华,也更能明白,贾玲在喜剧路上的执着。
做一个喜剧人,不见得是贾玲唯一能做的事,但一定是她最想做给母亲看的事。
早期的贾玲,也是个长发,爱美的瘦高个,如今再看,却早已不复当年的体态,她不是没有想过减肥,只是她害怕。
“我特别害怕减了以后,观众会不喜欢我。”
又或者说,其实贾玲特别害怕的是,减肥以后,就无法逗笑观众,让他们快乐了,因为让别人快乐,是她母亲一直教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