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几年前,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阅读资料极其缺乏,有时候看到一张半年前的报纸,都能高兴半天,如果能够有一本课外书,那几乎相当于过年了。
《故事会》《读者》《青年文摘》等是那时候最为常见的刊物,每当看到其中任何一本,便如获至宝,从头到尾孜孜不倦的阅读。甚至于读完后仍旧不想放弃,还要再重温一遍,连其中的广告都不放过,这种劲头比学习强多了。
随着在语文课堂上,逐渐结识了各种中外名著,阅读经典文学成为那时候最为流行的事情,当时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央视搬上电视后广受好评,一时间,同名书籍也在我们班级中广为流传。
虽然其中的故事在当时看来并没有太大感触,但是对于那段众人皆知的经典段落却印象深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
后来在一次语文课堂上,老师让每个人背诵一段名言名句,我当时便选择了这一段,顿时在课堂上引来了众多目光,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
后来,我们开始阅读《汉姆雷特》,高尔基的《童年》、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对于这些国外名著,在当时看来可谓是艰涩难懂,尤其是书中涉及到的人物名称,记起来让人头疼。但是对那时候的我们而言,却总是可以耐着性子去读完。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受够了国外名著的“折磨”,逐渐开始对国内名著愈发感兴趣,当时由于我和语文老师关系不错,可以很方便从老师那里借到很多书籍,老舍的《四世同堂》、钱钟书的《围城》等,都是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中学时期的阅读积累。
那个时候,我对语文课并没有太大兴趣,但是由于阅读广泛,每每作文总是备受好评,这也让我对写作愈加感兴趣。
二
后来不知道从何时起,突然感觉到唐诗宋词中流露出来的古典美感,让我也愈发不可收拾。后来一段时间,我非常痴迷于经典诗词,遇到优美诗词,总会特意记下来,有意背诵。
当时我手头有一本诗词著作,课余时间经常翻看,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了许多影响,记住了许多名句。最近火热电视节目《中国古诗词大会》,其中涉及到的许多古诗词,我感觉难度并不是很大。
随着步入大学,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周围人看来,这个专业与我兴趣恰恰对口。但是当真的走进课堂后,汉语言文学的各项课程把我搅的头晕脑胀。其实我只是简单喜欢阅读罢了,对于那些国际音标、地方方言的研究,我实在是打不起精神。
说来惭愧,大学四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但是却未能学到太多真实的东西,但是由于经常喜欢去图书馆转悠,我的阅读量在大学期间得到了进一步充实,这也是颇感欣慰的地方。
三
大学时候,由于有了手机,也经常会把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子书下载到手机上,平时坐公交等闲暇时间,可以随时阅读,十分方便。就这样,我在手机上几乎把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全部读了个遍。
时间在流动,社会也在悄然无声地发生变化。苹果崛起,诺基亚衰败,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让人感觉到那样不真实。而智能手机也随之铺天盖地袭来,迅速改变了每个人生活。
阅读从此打破了时空的束缚,成为了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事情,马路上,公园里,搭公车,甚至于晚上休息前的一分钟,每个人都在抓紧时间去看手机,阅读上面的文字。
网络文字也脱离了PC端,转而为移动着的人群服务,看似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却让文字变得更加浮躁,网络新闻,八卦娱乐,野史艳情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聚集地。
四
有人说过,未来争夺人们的注意力就是争夺市场。一天二十四小时,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在面对生活工作压力的同时,很多人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在文字中找寻娱乐。但是那些单纯搞笑的文字背后,却因为缺少深度的支撑而略显苍白。
我不反对一些搞笑的文字可以博人一乐,让人放松心情;但如果一味的通过搞笑来寻找刺激,最终将是宝贵时间的浪费和精神的麻木。
自媒体的风起云涌,带动了网络文字的勃发。同样也进一步挤压了纸媒的生存,当报纸、杂志的阅读成为奢望时,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可以捧着一本《红楼梦》静静阅读。
我曾经跟身边人讲过历史故事,对方非常感兴趣,当我告诉他我是通过那本书获取的这些信息时。对方也回应,我喜欢听别人讲这些,但是我不喜欢阅读,因为静不下心来。
朋友想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白,他对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但是不会去主动学习,除非有人讲给他讲,因为这样更节省脑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对于朋友而言,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对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不大。
在这其中,我隐隐有一种担忧,当每个人都不喜欢去主动阅读传统文字的时候,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将从何说起?虽然这些也可以通过手机下载阅读,但是在一个并不安静的环境中,又怎么会让人去领悟其中的魅力?
五
现在很多人的手机阅读,更多是会选择一些轻松愉悦的文字,也就是所谓的快餐文学,虽然没有太多营养价值,但是却可以让人打发时间。
而经典文字的阅读,则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它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安静的氛围,一个平静的心态,去除浮躁,抛开名利,甚至于要远离手机,只有通过书籍的主动获取,你才能最大程度地领悟到其中的底蕴。
而这样的阅读,才能让人收获真正的精神食量,塑造一个人饱满的灵魂。
《百家讲台》曾经一度火爆,甚至于因此出版的各种书籍异常畅销,但是对于急需要获取精神财富的国人而言,这其实也是一种悲哀。
《百家讲台》是对名著的解读,但是有多少人去真正阅读过《史记》《论语》《三国志》等书籍呢?
如果连经典都没有接触,却要去看对经典的解读,这岂不是本末倒置?所以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更准确把握其中精髓,从而才能进一步消化,形成自己的解读。否则,只能是拾人牙慧,与快餐文化无二。
当然,不能否认《百家讲台》等这一类栏目的贡献和影响力,毕竟它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接触经典的窗口,虽未入室,但已登堂。至于进一步打开经典的魅力,还需要大家自己去主动寻求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