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一定会认为拯救的大唐帝国的英雄是西域诸侯和郭子仪等人。这些人对大唐功不可没,但是真正拯救大唐王朝的另有其人。
这个人就张巡,他是拯救大唐的灵魂人物,没有他们大唐帝国能否延续绝对是个大大的问号。可是他最终却没有好结局,最后他死在了自己人的见死不救上。这就是人性的残忍悲凉之处,永远都是血淋淋。
一才华横溢但不卑躬屈膝
《旧唐书》记载张巡不拘小节志向远大,他向来不与一般人结交。他看不起粗鄙俗人,结交都是有能力的高人,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并不出名。如果你认为他是个自命清高和狂妄自大之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史书记载他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对兵法更是了如指掌,非常富有智慧。
开元末年,张巡凭借自己的才华考中了进士,可是他并不会卑躬屈膝讨好权贵,被流放到了地方上当官远离了权利中心。在地方上工作期间,政绩非常突出,考评结果是最优秀的那一个。
唐朝是按时间和资历升官的,所以任期即满,他要回到朝廷履历新职。这时候杨国忠在专权,他回到朝廷又不去讨好杨国忠,最后又被打发到地方上任职去了。
张巡真的是非常有个性坚持自我,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我很佩服他的骨气,但是这种行为并不是可取的,因为你想做好官办好事,只有拥有更大的权利才能做更大的事。
不卑躬屈膝是非常好的品质,可是面对强权不顺从只会成为被打击的目标,坚持自我真的值得么?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必然的代价,我认为这种个性和行为值得考量。
二忠义和不惧困难
安禄山起兵以来势破如竹,只要安禄山军队到达的地方大家都是马上选择投降,坚持不抵抗的思想。张巡却选择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拼死为大唐江山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对皇帝和大唐江山始终是忠心耿耿,不曾有过动摇。
张巡在坚守雍丘县期间,面对敌人的强大,手下人心惶惶都想投降求生,唯有张巡有为大唐帝国坚守之心。对手也曾多次劝降他,他都不为所动,直到最后被俘依旧不曾改变对大唐帝国的忠心。敌方主将怜爱其才能,想劝降他,张巡大义凛然痛骂敌方,无奈之下敌人只能痛下杀手,一代名将就此陨落,真是悲哉!痛哉!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份忠义和不惧困难之心对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正因为有这种信念的存在,大唐帝国才能够延续,才能重新一统天下。
在今天这种精神依旧弥足珍贵,这样的人值得我们的铭记和怀念,因为他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和灵魂。
三以少胜多智谋无双
张巡为大唐江山坚守的这两年期间,最多时候的兵力只有六千人,面对的却是几倍和几十倍的敌人。这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大小几百场战斗却毫无败绩,这样的战争成绩历史上绝无仅有,你绝对无法找出第二个这样的人。
在毫无救援的情况,从敌人那里获取武器装备和粮草物资,这是最能够体现他智慧的地方。
张巡最著名的智谋案例就是草人借箭。史书记载张巡与对手令狐潮战斗中,发现自己武器库里没有箭矢了,在自己不可能造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从敌人那里借。
在这危在旦夕之际,张巡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草人借箭。张巡用草扎了千个假人,给这些草人穿上黑色衣服,到了晚上从城墙上放下去。令狐潮的士兵以为是真人就疯狂射箭,箭矢全部扎在了草人上,过了许久才知道是假人,张巡由此获得十万支箭矢。
张巡的时机选择在晚上就很好的掩盖了真相,让敌人难以分辨真假。又利用人们的思维定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张巡的睿智,真是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服。
四结论
这样一个智谋无双的人物结局却很悲惨,而这个结果来源于自己人的见死不救。那么为何见死不救呢?原因就是嫉妒他的功勋。
当时张巡周边有几股强大的势力,好不容易血战送出三十人求救,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嫉妒张巡的功勋,都选择了见死不救。在城池陷落后的第十天,大唐军队拿下敌人和收复了失地。假如有强大的军队支援,张巡也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也一定荣归故里,也一定为大唐江山竭尽全力,可惜没有如果。
人性永远都是血淋淋的,人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嫉妒他人的荣誉,所以只有懂得人性的恶才能知道善良的弥足珍贵。
我们应该铭记这样的人物,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未曾消亡的原因。当然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