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例
读了这么多的书,一个很成问题的事情就是,如何把书里的知识点都能用起来?!
像大家一样,我也看过很多的书,看了就忘了,尽管有一些书自己确定他是好书,当时也花了不少时间做读书笔记,但就是随着时光流逝,总是慢慢遗忘。比如面前这本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012年就读了,还做了长达十七页的笔记,结果这些年来只是记得哪七个“习惯”,严谨一点来讲,是七个名词——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很多的具体内容是啥,忘光了!以前也不晓得到底是什么回事?
这次发现问题可能是自己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来理解各种不同书籍的内容和精华。你想呀,各种各样的书,有各自的框架,说的又是不同的事情,介入的层面各有不同,如何每一本书都以作者的框架来理解,那么,我们只是被诸位作者牵着鼻子走,学的越多,理解的负担越重;理解的负担越重,就可能丢失了最重要的践行这个事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久而久之,可能就落得过仅仅读过这本书的境地。这个绝对不是自己想要的,怎么办?下面,就具体谈谈我是如何重新解读——按个人知识管理新框架——这七个习惯的。
七个习惯具体是什么?
1.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习惯一积极主动告诉你:你是创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这个习惯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四大天赋,即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以及自我意识;
2.以终为始——所有的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习惯二以终为始是关于第一次的创造或者智力上的创造的习惯,其原则基础是想象力和良知这两大天赋;
3.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习惯三要事第一是关于第二次的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的习惯,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施、执行和自然表现。
4.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富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
5.知彼解己——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人际关系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是关键。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他们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上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6.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
7.不断更新——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存量总会有消耗殆尽的一天,源头活水方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对该书的四个解读
同样一本书,不同的解读深度,就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差别。发现这本书调用了哪些临界知识,最有利于深化自己的理解。
1.万法归宗,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都要从底层规律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本书的前言里,斯蒂芬指出,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人类效能都需要原则作指引,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和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法则一样,都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自然法则。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只有“灯塔”式指引人类成长和幸福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是地域本身。这一法则已经渗透到历史上所有的文明社会中,并成为家庭和机构繁荣持久的基础。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这个认识与所谓临界知识的定义异曲同工,都认同从底层规律的构建上,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真理、规律就在哪里,并不用发明,只需要发现并践行之。
2.黄金思维圈,首先问why。斯蒂芬还说到,心灵的平和宁静取决于人们是否明白什么事最重要的事情,是否懂得轻重缓急,并能抓住生活的重点,客观地面对现实。
——这就是黄金思维圈的应用,干什么事情,要从why这个层面弄通弄懂。
3. 绿灯思维。斯蒂芬提到,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要积极地考虑新观点有价值的地方。
4. 以慢为快。这个我觉得与斯蒂芬提到的“以终为始”本质上是一样的。以终为始要求你考虑着手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要有这样的一个心理预期,否则还不如不干。
——以慢为快,快是结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反倒是,快速学习的前提是要能够做到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