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康熙学战略”第四篇 “领导艺术” ——举重若轻,收复台湾
在“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之后康熙所做的第三件大事是便是要“收复台湾”。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赶跑了占领台湾的荷兰人,打下了台湾作为根据地。但郑成功不久后就去世了。继任者郑经则与朝廷分庭抗礼。那康熙准备收复台湾,他为何还要往北走?因为康熙在收复台湾之前,必须确保北边的边境平安无事。因此,康熙决定北巡盛京。
康熙巡至盛京,一众朝臣前来接驾,唯独不见周培公。询问之下,才得知周培公病了。康熙便立马前去看望,因为他想到要调用周培公收复台湾。
来到周培公家之后,周培公已重病缠身、不能下床,康熙便被问及怎么突然来盛京。康熙也毫不避讳地直言此次前来主要有三件事:一是拜昭陵;二是收复蒙古王公;三是再度启用周培公。
虽然重病在身,周培公耿直幽默的性格依然丝毫未变,听完康熙所述便追问康熙,这第三件事是不是进入盛京以后才想起的。
康熙见状,便说周培公还是像以前一样,一点都不给他面子。周培公连说自己岂敢,这十多年来自己埋没清白,独处雪国,就是为了维护皇帝的面子。
康熙进一步问他是不是搁不下心头之患,周培公点头。康熙感叹周培公攻破察哈尔,铲平吴三桂,为了大清立下不世之功,只可惜他是汉人,而且手中还握有二十万雄兵,满朝上下议论纷纷,都担心他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周培公表示自己也知道这些流言蜚语,但亲自听到康熙说出来,自己心里舒坦许多。康熙又表示,其实周培公心里应该明白,纳兰明珠、索额图他们暗中鼓动御史参奏于他。康熙虽然知道他的苦衷,但也不得不借这个由头把他贬到这盛京。主要是因为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的团结,比起周培公一个人要重要的多,所以不得不牺牲周培公。
周培公表示赞同,也认为康熙的做法非常妥帖,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荣辱妨碍大局。康熙又提及一旦有机会他还要启用他,周培公感叹如今自己还有何用,康熙便说出收复台湾的想法。但周培公明白这对自己来说,已经晚了,他深知自己极有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
但应康熙之问,便推荐了姚启圣。与康熙临别时,周培公送了他一幅画,由于画太大,康熙便找人拿到宫里再看,待展开后康熙惊呆了,是一副皇舆全图。周培公告诉康熙,他穷十年之功,通阅古今各族史料及图谱,终于构成此图,自己死也瞑目了,并坦言,此图不但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图,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精最全之图。
另外,周培公表示,台湾郑氏悬孤海外,只是大清的疥癣之疾。大清的心头之患不是台湾,而是蒙古准格尔王葛尔丹,在朝廷平定三藩时,葛尔丹也在一步步收服蒙古诸王。他料定,葛尔丹的最终目的是统一全蒙,虎视中原与大清争天下。葛尔丹之西有西藏之达赖喇嘛暗中支援,之东有俄罗斯彼得大帝重兵压境,三方一旦联手,大清将永无宁日,但欲平葛尔丹朝廷不得不先收台湾。因为东南各省乃大清财富之地,东南不稳,大清无力南征北进。
英才多舛的命运在周培公身上表现的是如此的鲜明。当得知周培公死去的那一刻,康熙的心在颤动。这个曾经破准葛尔,平吴三桂,为清朝立下不世之功的汉人,这个被他撂在冰天雪地的盛京十一年的汉人,这个被康熙放在满人老窝盛京监视了十一年的汉人,这个穷十一年之精力为大清画成最精最全地图的人。至死的时候,康熙才发现他对自己对大清原来是如此的忠诚。
那一夜,当康熙对身边的太监说:告诉晚朝大臣,周培公去了,朕停朝一次,为亡灵守夜。历史的时钟瞬间凝固了。周培公,犹如一颗瞬息逝去的流星,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却留下了震撼。那一刻,周培公的死,震撼了康熙的心,也震撼了朝廷上下所有大臣的心。
在那个冷清的夜晚,康熙独自蜷缩着坐在那张巨大的大清地图画卷下,昏暗的灯光下,口里念叨着“皇与周天,亿兆黎民”,凝重中有些忧伤的神情,他是在纪念缅怀死去的培公,还是为又精又全的大清地图感慨,或者在深思怎样对付台湾郑氏的叛乱,怎样解决蒙古葛尔丹的问题……
康熙已经感到,一只有力的臂膀在那一夜离他远去了……大清帝国岁月的车轮不会因一个人的死去而停滞不前,康熙千古一帝的英名也不会因死了一个汉人而无法成就。但是,那个叫周培公的人,那幅“皇舆周天,亿兆黎民”的大清地图却永远被收入历史。
觉|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
好的领导者,常常会有一大批自主自愿跟随他们的人,这些人的跟随,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岁月不断打磨之后建立起来的强大信任和支持。
周培公被康熙贬到盛京,如果是换做常人,或许早就颓废沉沦,或是拉帮结党进行叛变了。但他却无怨无悔,甚至在被贬到盛京期间,他自己凭借对多年外出作战额回顾,将皇舆全图画了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周培公给到康熙的建议和分析,是一位将士多年战场经验凝练而成。
而让周培公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还能如此出谋划策的,是康熙。一是他令人意外的盛京之行;二是来自于康熙的绝对信任(十一年后仍然愿意启用周培公);三是康熙说明了自己的态度以及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初衷。
这就是好的领导者,应有的领导风格和作为。康熙看望周培公,并与周培公一吐自己放在心底十一年的心声,本就令周培公很意外。
所以,才有了周培公听完康熙所说之后的感慨。对于周培公来说,听到这些话从康熙口中说出来太难得,同时也验证了他内心原本的想法。而对于康熙来说,周培公立下的汗马功劳,其实都历历在目,他也深知这样的人才于国家是何等的珍贵,但即便如此,为了整个国家,他也只能选择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而周培公听到康熙这一段话,无异于为自己即将走向终点的生命划下了一个句号,而且是最重要的人,对周培公来说,能够让皇帝和自己将心比心,值了。
学|平常时用心指导,关键时主动推荐
康熙与周培公的这段对话,以及两人之间呈现的这种关系,就是典型的君臣之义,正因为两人都以心换心,所以一旦说明之后,反而更是惺惺相惜,也更加心照不宣。
其实周培公不是不了解康熙,周培公也不是不理解康熙,甚至周培公不是不接受康熙对于他的安排,但关键是,即使知道、即使了解,也不如听到康熙说出来真切。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一故事里面,康熙的领导力以及领导艺术表现得非常到位。
联系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经营中,总有那么一部分管理者在做事、沟通时喜欢凡事都藏着掖着,而且还要故弄玄虚,但这也是要看场合的。
例如,在销售型公司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一些销售团队负责人将团队成员的业绩据为己有,虽然对于那真正愿意做事的下属来说,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同样可以再创佳绩,但谁能保证,在经历了领导的信任危机后,还有多少人会愿意敞开心扉、亲密无间地协作。
与之相反的是,当一个领导平常能够用心指导员工,关键时候有能够主动向高层推荐自己得力的下属,这样的领导者,才能赢得支持和协作。
思|领导者的结果导向思维
企业中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是有相应指标和结果的,作为管理者,始终应该保持结果导向思维。要想赢得员工全力以赴的支持,推动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才能,领导者既要将心换心,理解员工的处境和困难,也要及时指导,帮助员工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小何与小张是某网络科技公司同一部门的同事,两人在一次任务中被领导调整到一个小组,小何负责配合参与,小张负责策划和全程把控。
一次,项目正处在关键节点的时候,需要和公司总经理汇报和申请项目的其中一项内容,平时都是小张直接与总经理汇报和申请的,但这一次,小张决定让小何来承担这项事务。
刚开始的时候,小何还比较抵触,因为从来没有做过,怕自己说错话,或是因为对项目不太了解而显得不专业。但经过与小张的一场谈话,小何转变了态度。
原来,在交流中,小张提到,之所以让小何来汇报,一是因为这次项目小何确实也参与了;二是因为小何平时在工作中很少主动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三是因为小何在与别人交流时逻辑思路清晰,能够抓住事情重点。
后来,小何坦言,这一次沟通,让自己对小张这位合作伙伴非常放心。同时,和总经理的沟通确实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改变,以前都是默默工作,被部门同事当作“透明人”的小何,每次在部门头脑风暴的时候,都给大家带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在后来与小张的合作中,有几次在关键时刻都积极出谋划策,给予小张全力支持。
最后,在共事三年后,两人都去了更好的企业,在部门离别欢送会上,小张告诉小何,之所以这样做,因为自己曾经也有过和小何一样的经历,幸运的是,小张遇到了一位优秀的领导,每次关键时刻总是甘愿做幕后推手,把小张推到台前,与小何合作的时候,正是受此启发。
在小张与小何的案例中,正是因为小张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通过角色互换,设身处地地位小何考虑,才能最终赢得小何的支持和信任。同样,管理者在日常工作开展中,也需要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面对成果和产出,自己是否能够将同事、下属推上台前而不亲自邀功呢?
2、自己能否像康熙一样,与员工将心换心,赢得支持?
3、是否能换位思考,在工作开展中为员工提供支持,争取资源,创造条件?
行|发现身边的有用之才
为了重新启用周培公,康熙在北巡期间,亲自去看望疾病缠身的周培公。并将自己多年以前将周培公“贬到盛京”一事的来龙去脉及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一并告知。
康熙的这一处理方式,于周培公而言,看到的不是一个管理者因为要派遣自己而编织的说辞。原因在于,当初被贬,周培公也知道康熙的进退两难。如果自己站在康熙的角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为什么此时的周培公会相信康熙呢?因为康熙在整个过程中将自己的行动分解成了以下几步:
第一,做周培公没有想到的事情。尽管周培公知道康熙北巡至盛京,但是自己不能前去迎驾,实际上是对康熙的不尊重,但康熙不但不计较此事,反而亲自前来探病。表面之下,康熙给到周培公的是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和包容。
第二,坦然告诉周培公自己来盛京的理由。当周培公问康熙为什么来盛京时,康熙并没有因为想启用周培公收复台湾而将第三个理由放在最前,而是如实地回答“一是拜昭陵,二是收复蒙古王公,三是再度启用周培公”。
在周培公幽默地问康熙“第三件事不会是来到盛京之后才想起来的吧”之后,康熙也直言周培公还是像以前一样不给他台阶下。两人一来一往的答复之间,迅速重温以前共同并肩作战为大清江山社稷的时光,也让两人快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第三,细数周培公过往的功绩,并道出当初事情背后的真相。或许,这是周培公被贬盛京十一年来,首次听到康熙提及此事。而周培公知道康熙作为皇帝,这些事情即使不说,自己身为朝臣也只能接受。即便如此,听到康熙亲自说出这些,就像是将两人之间原本那一道若隐若现的隔阂打破,瞬间通透起来。
第四,准备再度启用周培公。尽管在这之前的谈话中康熙也提及“周培公身为汉人、朝廷需要满朝文武官员团结一心”等因素,但康熙仍然愿意启用周培公,意味着康熙一直都将周培公放在心里,对他的能力和才干是十分认可的。
第五,得知周培公身体不足以支撑他完成收复台湾后,主动征询其意见,让周培公推荐人才。
这是值得所有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应该思考和学习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企业中那些优秀的人才,管理者要做的除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之外,更要善于发觉他们身边同样优秀的人才。康熙这样做了,因此才任用了收复台湾的关键性人物——姚启圣。
教|培养员工的全局意识
管理者在运用这一技巧的同时,也要敢于让员工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康熙和周周培公的相见虽然很短,但收获却很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我们看到周培公不仅为康熙他推荐了收复台湾的关键人物姚启胜,还将自己在盛京这十多年间穷极所有心血和精力绘制的皇舆全图,而在康熙详细浏览此图时,又将自己对大清军情和局势的重要分析一一陈述。而这些分析,对康熙之后的国家治理及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于周培公而言,即便之前被康熙贬到盛京,但此时此刻,心里对康熙同样感念有加。
康熙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对周培公所说之话,他的确是看重周培公的才能,并且对周培公信任有加,一君一臣之间,坦然而直言不讳,都心系国家,以大局为重。这是康熙与周培公之间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是康熙通过自己的领导和管理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当康熙看到皇舆全图时,为这一幅大清最全面最详细的地图所惊愕。而这一幅图更是让孝庄太后落泪,禁不住手持放大镜在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也正是这一幅图,为康熙的千秋功业立下了大功……
不仅如此,在离开人世前不久,周培公更是将自己对大清局势的全盘分析一一细述,为康熙之后的军事策略指明了方向,这也才有了康熙为周培公亡灵守夜。
不管是康熙将周培公贬到盛京,还是在北巡的时候看望周培公,康熙作为一名领导者,其管理的过程,一直以全局为重,永远是带着问题往前面走,这也是作为管理者自身需要具备的意识,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在其管理的过程中,将这种意识深植于员工心中,让每一位员工都具备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事半功倍。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