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沉浸者&掌控者”系列文章中的第3篇)
●●●
在上一篇文章里(点击蓝字即可阅读该文章),我们介绍了沉浸者(Perceiver)和掌控者(Judger)这两类人群因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同时拥有掌控者和沉浸者的性格特质,只不过有的人偏向某一类型更多一些。而这种性格特质,或者说,性格偏向,决定了在订下计划的那一刻,我们会严格遵守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你是偏向掌控者性格的人,那么市面上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只要是对大部分人行之有效的,那对你应该也会有效。因为你是定了计划之后,可以执行到完成的人。你需要的,只是一个更合理的排列计划的方法罢了。
而对于偏向沉浸者性格的人,却总苦恼于“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今天的这篇文章,是专门写给偏向沉浸者性格的人的,尤其是那些“非典型”沉浸者:我们未必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但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拥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接下来的部分,我们会先介绍一些训练自己拥有掌控者特质的方法,然后介绍之所以拥有这样性格特征的一些原因。而这些原因才是你有机会从根本上改进的根源。希望你能看到最后,再决定是否要继续改变,要改变多少。
训练执行力,这些方法你会吗?
1.培养时间敏感度。
由于感知时间方式的不同,很多沉浸者败在“无法准确预估自己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多久”上。因此,从现在开始,从一些小事着手,训练自己对时间的敏感度。
比如经常一言不合就迟到的人,可以留意一下自己出门前必经的修容化妆、换衣服等步骤分别需要几分钟,从出家门到上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等。这样以后被问到还有多久可以出门,就不会随口说大概15分钟吧,结果折腾一下就半小时过去了。
可以较为准确地预估完成事情的时间,在工作上是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才能保证制定的计划在合理的可控范围之内。很多关于目标计划的文章会说,要制定一个稍微跳起来就可以摸得着的目标。可是,如果你连自己能跳多高都摸不准,怎么知道那个目标你跳起来是不是摸得着?
2.记录日常注意力精力开销。
对于沉浸者而言,时间经常是“不知不觉”流逝的。因此,为了对自己花时间的方式保持知觉,你需要列一个表格,记录下你的时间是怎么被花掉的,花在了哪里。
比较基本的表格列法,标题栏从左到右分别是:
(1)时间(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
(2)事项
(3)注意力(1-5分)
(4)精力(1-5分)
(5)时长(共几分钟或几小时)。
然后,尽量从起床开始,将你一天的时间分配完整地记录下来。
其中,注意力(1-5分)是指在这段时间内,你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注于完成一个目标的程度。精力(1-5分)是指在这段时间内,你生理和心理上的兴奋和兴趣程度。
例如,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一气呵成的,没有被其他事情干扰,那么注意力就是满分5分;同时,由于充足的睡眠,加上对话题感兴趣,觉得不吐不快,所以我在写文章的时候精力值也是满分5分。
但是如果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写到一半,需要回复几封邮件,回完邮件又去泡个咖啡,然后再打个电话,过了近1小时才接着继续写,那么注意力也许只有3、4分;同时,假设写的文章是给客户的产品推广软文,产品不是我感兴趣或了解的,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还得吹,写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告诉自己别走神儿,加上刚吃过午饭特别困,效率低下,那么精力一栏可能只有2、3分。
这样的时间记录方法,不仅是对培养时间敏感度的补充,同时还能让你看到,自己在哪些事情上花了最多意志力(体现在注意力+精力上),以及自己通常在哪个时间段效率最低下。
3.改进番茄工作法。
以上的两点,加上沉浸者系列文章,都是为了帮助你对自己有更多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完全接纳自己的心态下,为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预期。有了合理的预期,就可以开始践行市面上各种时间管理方法了。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番茄工作法。
对于沉浸者而言,很容易出现工作25分钟,休息半小时的状况。因为当沉浸者真正沉浸在一件事情中的时候,很讨厌,或者说,很怕被打断。而一旦被打断以后,又很难恢复到对同一件事情的沉浸状态。
因此,当沉浸者们开始一切就绪兴致满满地开始做正事儿的时候,可以暂时摒弃25分钟的间隔,顺着这股劲儿一气呵成地把事情做完。毕竟,沉浸者的优势就在于忘记时间地“沉浸”啊,此时不发挥更待何时?
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若是要做正事儿,尤其是一件会让你兴致高昂或者注意力需要非常集中的正事儿(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前面两点来训练自己判断一个任务要消耗自己多少时间和意志力),别管番茄工作法了,摒弃干扰,给自己划出一整大块的时间来完成。
而在休息的时候,才是需要严格设定截止时间的,不然沉浸者们就沉浸在各种分心中无法自拔了。
4.运用微习惯原理。
对于沉浸者而言,培养“完成”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毕竟,如前几篇文章所说,这是沉浸者和掌控者在执行力上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训练完成的习惯,最适用的就是微习惯的方法。推荐斯蒂芬·盖斯(Stephen Guise)著的《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这本书。其核心理念就是,从最小的习惯开始,一点点地训练自己“完成”任务的惯性。一开始设定的习惯一定要小到几乎是举手之劳(比如想健身,从“1个俯卧撑”做起),这样可以让大脑形成“我可以每天都完成任务”的认知,产生自信,并且经常尝到超额完成任务的满足感。
培养“完成”的概念,养成“完成”一件事的习惯,是沉浸者们在锻炼执行力时必修的功课。
5.正确使用行事历。
有了合理预期,遵循了适用的时间管理方法后,就是制定计划并执行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行事历(可以是实体版,也可以是电子版)。
所谓“正确”使用,即事先安排好完整一天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活动,然后按照安排进行。
之所以特地重点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沉浸者们经常是在事情完成之后,才在行事历上记下已经完成的任务。或者因为前一项的未完成等原因,把某些计划无限期拖延,甚至直接省略。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控制行为环境来为我的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概念。
因此,必须是先记下“我要完成”的事情,然后死磕自己去做完它。
生存与反击,你真的要放弃吗?
以上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明沉浸者们可以怎样训练自己拥有如掌控者的行为模式。然而,如果你是沉浸者,你是否曾经思考过:“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性格特质?”
也许你猜不到,拥有这样的性格,可能是你的潜意识对你做出的保护。
我们接触的大量咨询案例表明,如果父母至少一方是典型的掌控者,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会教养出一个沉浸者性格的子女。
每个人都有生存本能,尤其是当孩子很小的时候,那么弱小无助,无力反抗,最本能的生存方式就是取悦和顺从。我们说过,沉浸者是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掌控者是改变外部环境来满足自己需要。面对典型的掌控者父母,为了生存,孩子的潜意识只能把自己调整成沉浸者来适应。
这里所说的“生存”,不完全是指生理上的温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心理上的温饱,是“不受伤害”,比如,不会被打骂,不会被指责被嫌弃被看不起。
为了保护自己,典型掌控者的子女在多次试图争夺掌控权未果(比如表达不同的自我意愿,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并受伤害之后,不得不成为“顺其自然”的沉浸者。
除了生存,沉浸者的拖延性格也是一种隐形的被动式攻击–对不断催促和埋怨的焦虑的掌控型人的反击。反击的对象,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你身边最亲密最重要的人。也许你无力或者不想正面对抗,但是,你的潜意识却诚实地做出了回应。
因此,我们经常建议,性格特质不要轻易去改变,因为它保护你成为你现在的样子。如果要改变,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根源太深,可能造成你身边人际关系包括与伴侣或原生家庭的关系的颠覆,甚至会影响到事业等其他方面,而你未必真的准备好迎接这样的巨变。
同时,在家庭与两性关系中,最好去展现沉浸者的性格特质,因为家中的典型掌控者有很大可能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结语
关于这后半部分,案例种种感触良多,已不是半篇文章的篇幅所能表达。也许之后会写一篇番外篇专门阐述。
但在此,只想说,如果你是个迫切希望改变的沉浸者,那么,我明白,你在尽全力,做着最大的努力。
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