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上映了,刚从电影院出来,内心还是很激动,特别是临近结尾的那一幕,当孩子们少了公校和私校的标签,一起表演节目的那一刻,配上字幕,内心真的特别感动。虽然最后的结局不是私校的校长接纳了那些来自公校的孩子,而是拉吉把孩子送到公校就读,比起电影一开始他们不折手段把孩子送入私校,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电影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结局也是得遵循现实发展的规律,不然就会给人一种太过理想的感觉,那就不感人了。
01平常剧情,普通大众
故事从拉吉遇上富家女米娅开始,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娶她为妻,事业也有所成就,他们也顺利进阶中产。就像灰姑娘嫁给了王子,结婚前的故事感动了亿万少女,结婚的日子才是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柴米油盐。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孩子的上学问题都是家长们的头等大事。作为孩子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前途,坚决不让她去公校读书,在她能够想象的结局里,孩子会因为师资不好,学习更不上,从而成绩不好,然后交到不好的朋友,渐渐地就会学坏,然后就会走上吸毒的道路…….所以得让孩子到私校去读书。
但是拉吉并不觉得目前的日子哪里不好了。可是拗不过妻子的坚持,所以加入到女儿的择校行列。一开始,他们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考察学校,买了学区房,来到了一个格格不入的新环境。在女儿接受校方面试之前,他们听从建议把女儿送进了培训机构。而培训的对象不仅仅是女儿,还有家长。努力了很久以后,最终还是进不了私校。
最后打听到每个学校有25%的名额是留给那些家境比较辛苦的孩子的,所以他们放弃了舒服的生活,把家搬到了贫民窟,为的是应付学校的家访。虽然电影在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用的是喜剧的方式,把社会上另一个阶层的人的生活用比较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下层人民的生活跟他们之前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到他们没办法使用干净的水源。这里的人贫穷,但是善良,热心,比起上层社会无休止的攀比,他们对陌生人的信任是那么自然而然。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希亚姆一家子。原本两家的孩子都拿到了去私校读书的名额,免了学费,但是他们还得交一笔课余费。希亚姆以为拉吉为了筹钱去抢银行,活生生让自己被车撞了一次,为的就是拿着“碰瓷”后的一笔钱去帮拉吉。
后来私校选学生的规则变了,结果拉吉的女儿进了,而希亚姆的孩子却没办法去就读。这个读书的机会,其实是他们家改变他们未来的机会来着。当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拉吉问这家男主人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说,没人会去叫他的名字,没人会去重视他们的存在,因为贫穷。他们一家四代都穷,他们知道贫穷的样子,所以他们也希望孩子可以去更好的学校就读,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至少不再贫穷。
拿到名额的拉吉一家子,以重新找到工作为由搬离了贫民窟。回想起希亚姆一家子的帮助,他们觉得过意不去,打算去资助一个公校的学生上学。当他们到达公校后,才发现,比起多年前自己读书的时候,公校的情况更糟糕了。最后他们捐资改善了学校的条件,让那群孩子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而希亚姆的孩子也从中受益,善良的他想去感谢这个改善条件的好心人,却发现原来是拉吉一家。那一刻也明白了当初他们那么做,只是为了得到那一个名额。原本他是打算去校长那里揭发这件事,却因皮娅的一个拥抱放弃了。
拉吉也深感这样子是错误的,他们抢的不仅仅是一个名额,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以他自己去跟校长讲清原委,打算把名额还给他们,却不曾想到,那个在电视面前公正无私的校长却没把打算这么做。曾经同为贫穷人家的校长,在读书期间饱受富家子弟欺负,虽然经过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但是她把善良丢失了,她说她努力走到今天就是让曾经欺负她的人为了他们孩子的未来回过头来求她,求她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在这所学校读书的机会。
而电影最感动的地方在最后那场公校私校一起的表演。拉吉为了讲清这件事,把公校的那群孩子带到这个学校参加他们的一个活动,想让校长看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可以在这里就读,结果校长还是不为所动。最终拉吉帮女儿办了转学手续,而米塔终于放心让孩子去公校就读了。就像男主角自己说的:“今天的社会,教育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社会的进步,并没有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反而因为资源的分配不均,让贫穷的孩子在思想里更加的贫穷。
02故事情节 由此及彼
电影讲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印度,可也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缩影。剧中出现的一些镜头,也会在我们身边出现。比如上学之前父母的焦虑症一点都不亚于孩子。
几年前那部叫《虎妈猫爸》的电视,也是对这种现象的诠释。曾经在新闻看到,每年的九月份新学期,家长们为了帮孩子占到一个比较好的座位,同时也舍不得孩子受苦,几乎是全家出动,轮流换班,为的是9月1号学校大门打开的时候,第一时间冲进去。
我所在的城市虽不是一线城市,也曾听说市区比较好的小学,一个班几十平米就塞满一百多个孩子,有些学校确是人员稀疏。孩子的未来牵动着父母的心,大家都坚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形中就促成了家长们的你追我赶。他们深信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未来。读书的时候,曾经听过一同学的家长说:“宁可你去全市第一的学校考最后一名,也不希望你去排名第二的学校考第一名。”他们始终深信,好的学校在读书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带来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好的学校在他们长大后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好的人脉关系。
今几年,“寒门难出贵子”的论断渐渐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原本“寒门贵子”是先人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为什么这些年招到质疑了呢?是寒门子弟变懒惰了吗?其实,这反映的是“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快,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被拉得更明显。近几年实行的中考高考全省,全国一体化更是让我们看到这个差距的明显,以及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寒门子弟还有乡村学校的学生毫无优势可言。
03符合常理的结局 讲述正常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一开始说电影的结局,拉吉把孩子送去公校已经是一种进步,就像那一场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孩子联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一样,虽然在场的很多家长觉得这样的他们真的是太棒了。但是当男主角提到他们是来自公校的孩子,让在场的人为他们喝彩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安静了。中间有一个女士和一个男士原本是打算站出来为他们鼓掌的,结果都被各自的配偶阻止了。因为没人敢去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后,鼓掌的是拉吉的妻子。她也终于明白自己丈夫的这个选择,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比进名校更重要,因此她支持她的丈夫,并主动把孩子交到公校校长的手里。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它讲述的道理却是让很多人深思的。一个家庭,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都会认为孩子进了名校,可以提高他们以后美好人生的几率。很多时候,这样的一种风气之下,我们都没有怎么去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教育,到底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
真正的教育,是没有等级的,没有差别的,没有贫富之分的。人类本懵懂,教育帮我们开智,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时也教会我们善良,正直和乐观。那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教育不是攀比的筹码,而应该是自我完善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