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93篇。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篇》第12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李里先生注解——齐景公有四千匹马。到他死的时候老百姓没有什么可称赞他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可是老百姓到了今天还在称赞他们。
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下采薇吃,最后饿死了,可是到今天老百姓都在称赞他们的气节风骨。
我们再看一下南怀瑾先生的注解——孔子说,齐景公是天生的诸侯,掌政权时,财产很多,有上千的名马。换句话说,他富贵到了极点,可是在他死了以后,没有一点好事留下来值得世人去怀念他,老百姓早把他忘了;在伯夷、叔齐两兄弟,连皇帝都不要当,最后是饿死在首阳山,到现在大家都还在称颂他们,真是万古留名,这就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如果结合社会现实,那太值得咀嚼了。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个人的评判,标准并不在于你官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而在于你的德行,特别是你死以后人们对你的评判。
你活着的时候你有财富有权势,可以压人,逼迫别人说你的好话,可是你死以后,老百姓不怕你了,这个时候该怎么说你就怎么说你。你有德,老百姓怎么都要称赞你,而那些作威作福的人,死了不遭人骂都算好的了,更不要说称赞。
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下采薇吃,最后饿死了,可是到今天老百姓都在称赞他们的气节风骨。
这一段古人把它圈断了,因此宋儒认为应该是属于《颜渊第十二》篇中“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的下面。大概古人用竹简刻书,搬来搬去搬错了地方。
南怀瑾先生认为不尽然,就如此紧接上面也很通的。
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财富至上,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物质财富,这时候更应该看这则论语,2500年前的孔子告诉我们,一辈子应该追求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