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登顶峻极峰下山路线中,原本是有嵩岳寺塔的,可是我们最终没能成行,留下了遗憾。
当天下到法王寺时,我俩已连续在山上走了8个小时,两条腿腿实在是不能再走了。当时老伴儿还不甘心,独自向塔的方向走了一段距离,但最终败给了一个大陡坡。
老两口都心有不甘,这不,弥补遗憾来了。
昨天早上我俩又起了个大早,第一时间来到嵩阳书院游客中心乘车处,乘第一趟通勤车去往嵩岳寺塔。
几分钟时间,车子就到了嵩岳寺塔站点。我正要下去时,被老伴儿阻止,说到法王寺再下。到了法王寺广场下车后,老伴儿才说,那个陡坡看着不错,上次没走成,这次走走。
我说呢,原来他舍近求远,是为了那个陡坡呀!估计从那天起就惦记上了。反正今天没有安排爬山,我也乐意多走走。走不一样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嘛。
从法王寺广场通往嵩岳寺塔,有一条约400米的小道,小道两边野花盛开,小道上面视野开阔,偶尔回首,高大的“嵩门”赫然在目。确实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小道的尽头,就是老伴儿口中那个看着不错的陡坡,还别说,真是不错。陡坡掩映在浓密的树荫下,看起来“曲径通幽”,沿台阶往下走,并不觉得陡,走起来很轻松。
第一段陡坡走完,就能看见黄色的寺塔。不远处那片碧绿的山林,在寺塔的点缀下,散发着神秘庄严的气息,令人心向往之。
下完陡坡,跨过溪涧上的石桥,就是嵩岳寺,嵩岳寺塔就在寺院内。
寺院的铁栅栏门锈迹斑斑,大门紧锁,旁边还有个关着的小门,我们四下看看也没有发现有值守人员。这不应该呀,赫赫有名的嵩岳寺塔,不应这样被冷落呀?
老两口只管推门而入,径直到了寺塔跟前,尽情欣赏起来。
我对寺塔没啥研究,只是觉得好看,由远及近,从每个角度看都好看。
语拙的我无法形容出它的美,她亭亭玉立,土黄色的塔身,既鲜亮又柔和,跟周边翠绿的银杏松柏,互映成趣,给人一种谐调之美;呈筒状的塔身,一层层棱角分明,看上去既灵动又充满生机,给人一种力量之美。
塔边有一个解说牌,牌子上说,嵩岳寺塔建于公元523年的北魏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古塔中的孤例,是世界最早的筒体建筑。塔高36.8米,底部直径10.6米。为抛物线形砖塔,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上下混砖砌就,建筑工艺极为精巧。1961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入《世界遗产名录》。
读完解说牌,对这座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塔,又凭添了几分敬意。
正当老两口如痴如醉地欣赏寺塔时,突然一个中年男子冲着我俩大喊,问我们怎么进来的。男子听了我们的回答后,说那是个消防通道,门不能打开,你们应该从正门刷票进来。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塔的正前方就是寺院入口处,原来我们是从旁门左道进来的。男子肯定是觉得我们有逃票嫌疑,才冲着我们大喊的。老伴儿连忙过去把铁门关好,我们又到入口处刷了身份证。
这时男子的态度才缓和起来,还热心地给我们说应该从哪条路过来,应站在哪个角度拍寺塔效果最好。
看,拍出来果然效果更好。
欣赏罢寺塔,我们开始审视这座古朴的寺院。嵩岳寺院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古塔外,还有2000年树龄的国槐,它龙蟠虬枝,酷似卧龙,因此称为卧龙槐。
塔前的这棵生机盎然、枝繁叶茂的银杏,也有550年的树龄了。
这尊刻立于唐代的大德大证禅师碑,距今已经1200多年。碑文为王维之弟王缙所撰,徐浩书。
这里没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没有晨钟暮鼓,但是有着其它寺院所没有的清静。我想,时不时地过来转转坐坐,看看这山,看看这树,看看这塔,发发呆,也应该是一种心灵洗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