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关我什么事(六)对困难的慰藉
——幸福与不幸乃孪生姊妹
之前对哲学无法理解而难以接受,或者说是因为难以接受而不能理解。可是近期所看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蒙田提出的理论解开了我多年的心结--一本书如果让人觉得晦涩难懂,那是作者的水平问题,一是他无法用简单明朗的语言叙述他的思想;二是因为他试图用一些难懂的字眼长句来掩饰本身内容的空洞。顿时释然。
以前,也翻过尼采的书,《查拉图斯如是说》一翻开就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哪里能看进去,估计是译者之故。不过,这次看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最后一部分,选择尼采的哲学思想中对苦难的观点,看得特别入心。或许是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一些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评判,但一定跟阿兰·德波顿的语言风格和资中筠的译文文笔有关。
尼采21岁时看到叔本华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如获至宝,开始迷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他在服兵役的时候,把叔本华的照片放在书桌上,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叫“叔本华,救救我!”迷恋了10年后,直到1876年他访问意大利,经历了思想的激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念。
一般,我们给亲人朋友的祝福,都是良好的祝愿,尼采也按礼数如此,但是尼采认为他的亲朋好友们更需要什么:
“对于我所关心的人,我祝愿他们受苦受难、孤寂凄凉、疾病缠身、受尽虐待、备尝屈辱——我希望他们不得幸免于以下的体验:深刻的自轻自贱、缺乏自信的折磨、一败涂地的悲惨境地。”
看到这里,我以为自己看错了,重新手指点着一个个字读,确实是这么说的?为什么啊。
苦与乐如此紧密相连,谁想得到多少这一面,就必须尝到多少另一面……你可以任择其一:是尽量少要快乐,简而言之就是无痛苦呢……还是尽量多要不快乐,以此为代价,得到迄今很少人享受到的丰富的内在的乐趣?如果你决定选择前者,宁愿减轻人类痛苦的程度,那么你也必须降低人类享乐的能力。
原来,10年后的他,深感叔本华面对困难“悄然退居一室,与灾祸隔绝”的观点是怯懦而不真实的,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尼采认为凡是谋求自我完成的人都应该欢迎各式各样的困难。
试看那些最优秀、最完善的人个和民族的历史,请问有哪一棵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妒忌、怀疑、顽强抵制、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
尼采对被视为负面的痛苦这样高的评价,他厌恶像功利主义那样仅追求最大快乐值的价值观, 他认为痛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痛苦使得人们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强迫我们哲学家下降到我们终极的深渊。我怀疑那样的痛苦能使我们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
“那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
尼采在《瞧,这个人》这本著作中写道:凡是知道如何呼吸我的作品的气息的人就会知道那是山顶的空气,是健身的空气。必须生就适合这种空气的体质,否则就有感冒之虞。身临寒冰,孤寂难耐,但是万物在光明笼罩下多么宁静!呼吸多么自由!内心感受多么丰富!哲学,我迄今所理解和体验的哲学,就是自愿生活在高山的寒冰之中。一个人甚至应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险,从生命中获得极致的圆满和喜悦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险境当中!将你的城市建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
蒙田:“我们一定要学会忍受无法避免的苦难。一如世界的和声,我们的生活是由不和谐和弦以及不同的音调组成的:柔和的、粗厉的、尖利的、平缓的、轻的和响的。如果一个音乐家只喜欢其中一部分,他能唱什么呢?他必须掌握所有这些,然后糅合在一起。同样的,我们也必须把善与恶糅合在一起,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二者本是同一物。”
如果你拒绝苦难在你身上逗留哪怕1小时,如果你总是早早地防范可能的痛苦于未然,如果你把苦难与不快当作应当消灭的邪恶与仇恨,当作生存的缺点,那么,很清楚,你心中怀有安逸的宗教。生活在安逸中的人啊,你们真不知人类幸福为何物,因为幸福与不幸是两姊妹,甚至是孪生姊妹,要么一起长大,要么一起永远保持矮小。
看了尼采对待苦难的思想,是不是对苦难、困难不再有那么多的抱怨、不满和无奈,尼采的思想可以让我们更乐观更有力量面对苦难。
为什么这个世界有那些经历九死一生仍要登山的人,因为山就在那儿,快乐就在那儿!
所以木心那句深得人心:“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无戒365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