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初中老师逼着你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时的场景吗?
背不会硬着头皮也要背。
然而那时太年轻,初读不懂文章义,懂后已成文中人。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1930年被选入《初中国文读本》之后,近百年来一直都是初中学生必学的文章。
伟大诗人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那时我们仅读懂了那让人热泪盈眶的父子深情。而今再读《背影》之后,又悟出了育子成才的三点底层逻辑:榜样、陪伴、细致。
1榜样
《背影》开篇就提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当时,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在徐州任职烟草专卖局长,因故被革职后仕途坎坷,生活渐入困境,老境颓唐。
朱自清从北京回到扬州,参加祖母的丧礼,看到“满院狼藉”的家和失意的父亲时“簌簌地留下眼泪”。
父亲朱鸿钧那时却坚强的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言语不多,但却在告诉孩子要坚强,眼泪解决不了问题。
老话说:龙生龙凤生非,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么的人,那么,你自己就应该先成为那样的人,特别是在孩子的性格养成方面。
孔子七十二贤能弟子之一,被后人尊为“宗圣”的曾子,深得圣人教诲以身作则教导孩子。
为了妻子一句敷衍孩子的话:乖乖呆在家,我上街回来给你杀猪吃而亲自磨刀杀猪。
妻子笑着说:我只是为了让他听话的呆在家而已。
曾子严肃的说:你是在教育孩子撒谎吗?如果你说话不算数,孩子将来也会成为爱撒谎的人。
说者无心,但是父母的一番话也在儿子曾申的心中种下了诚实的种子。之后,在曾子的教育下,曾申也成为一代大家。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主要抚养者,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
宋朝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不仅留下佳作而且教育子女观念和方法值得研究和效仿。他认为聪明孩子不加引导更易误入歧途,要求他们熟读经史子集,教导做人的道理,不允许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他以身作则,常在昏黄的油灯下,陪伴子聿读书,写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劝学。
朱鸿钧,这位在人生落魄时仍坚韧不拔的人物,以其无形的力量,给予了年轻的朱自清以坚强的支撑。在朱自清最困难、最迷茫的时刻,朱鸿钧的坚韧和毅力成为了他前行的动力,激发了他追求梦想的勇气。这种影响,不仅让朱自清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也无形中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大师。
2陪伴
李玫瑾说: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但陪伴不是单纯的爱的付出,而是爱的质量。
她认为陪伴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
《背影》朱鸿钧在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要到南京找工作,儿子朱自清要到北京继续上学。几番纠结后,还是决定要亲自送儿子到浦口车站,并迈着蹒跚的步伐翻越月台给孩子买橘子。
成年人的苦,不只是自知自觉,在陪伴中,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不仅是老态龙钟的,更是伟岸的,前进和成长的动力自然有了父爱的加持。
李玫瑾: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成年人的认知觉醒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情感和行为,从而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这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03细致
大多数时候,我们总觉得对孩子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该放手时要放手。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会让孩子成熟的更早,叛逆的更轻。
孩子只是年龄小,不是心眼小,反而对待生活中的细节有着更细腻的观察,有着更脆弱的心灵。
你的一句督促,让他不敢耍滑头;你的一时疏忽管教,也会让他看到有机可乘。
你的一句关爱,让他满身力量;你的一句斥责,也会让他怀疑自己。
朱自清在《背影》中提到,父亲坚持要亲自送他时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车站里即将分别时,“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话不多,但句句都是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朱自清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很多时候我们的说和做,孩子都明白。
做孩子的榜样,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成熟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