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跟朋友相互开玩笑会说:“没办法,土豪的生活我不懂,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最近听了刘嘉教授的课程,结合他分享的一些研究结果,才知道,在这句略带戏谑的话背后,是一个艰难的事实。在涉及到智商、语言、自控力等方面的心理和认知测试当中,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整体表现都低于同龄人的平均值。
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对美国1000多名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结构进行了分析。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家庭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孩子们,要比家庭年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上的孩子,大脑表面积小6%。这种差别主要集中的大脑区域,是负责记忆、语言加工、抑制冲动以及自我调节,这几种重要功能的。所以,贫穷可不仅仅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它还损伤了我们的想象。
更糟糕的是,贫穷还损坏了我们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贫穷是压力产生的主要源头:比如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交往压力、世俗观念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源会导致焦虑心理、自卑心理、闭锁心理、抑郁心理甚至负疚心理。所以,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从高中毕业、被大学录取、获得学位的难度更大,成年后拿到的薪水更低,也更容易失业。这就形成了贫穷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阶层固化。
看到这,是不是心凉了半截。原来,“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真有其事,而且远不止如此。当然,说这么多,本身不富裕的人并不要误解,我并没有任何看不起贫苦家庭的意思,因为我自己也是来自农村,出身贫困。
我记得小时候最大的零花钱就是卖菜的爷爷每个月给的1毛两毛的,当时已经觉得买袋5分钱的酸梅粉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那时候不知道公主裙为何物,没有见过玩偶娃娃,没有穿过小皮鞋,没有吃过巧克力,没有吃过生日蛋糕……而这些对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稀松平常。
其实,回望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不只是我,周围大多数同学都是清苦家庭出身,极少有什么家境殷实、大富大贵之人,而如今放眼望去,我周围的朋友们,不管曾经如何贫困,现在大多数也是物质精神都不算贫乏。那这背后有什么驱动力吗?是什么打破了这个“穷人恒穷,富人恒富”的恶性循环?
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刘嘉教授的研究来跟大家聊聊,且听明天分解。
(实验数据和结果来源于刘嘉教授心理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