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原创不易,文责自负
《兰台别记》(七)--“七子恩怨笑泯”一首诗。
在乾隆版《平原县志》记载一首诗,是一首示好、修复朋友关系的诗,虽作者明确,但主人不清,题目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大困惑,今天我们来浅试解析,找出答案。
《送王理卿阴平原》
作者:布衣诗人—谢榛
春来三日君即归,长安陌上车尘飞。
沧洲有约自知晚,白雁多情相见稀。
千里还应叹萍梗,一樽谁更采芳菲。
平原旧侣论心处,肯向天边望少微。
这是首诗题目至今二大疑点
其一“王理卿”是谁,其二题目“阴”字,还是现在网络版“归”字。首先解决题目正确的问题,根据《县志》记载是“阴”,并非现在网络中“归”,如果是“归”,也就归平原本地,从现有资料看明嘉靖至万历初年平原没有姓“王”进士,举人只有一人“王时泰”,其为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举人,万历年间才官至河南阳武县知县(今原阳县)时间不符,与诗中“长安”地理不符合。还是尊重原版为“阴”,字面解释就多:与“阳”相反,等等解释,还通假“荫”,总之交好还交恶都一点“平原”。
“王理卿”到底是谁,先放一放,因没有记载名字,平原出仕人员无此人,来平原做做官在嘉靖年间至万历初只有一个“山西嘉靖三十五年即1556进士王用中来任平原知县,后因其子进士王应吉受封赐秦御史、副使”。暂无其他信息。只能先从作者个人信息中找线索。
谢榛平生轨迹: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后在移家安阳。因有眼失明不能科举,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谢榛于嘉靖二十七年(1549),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相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秋,王世贞、李攀龙、李孔阳、谢榛赏月论诗,后结诗社,为"后七子"之首,倡导为诗摹拟盛唐,嘉靖三十二年李攀龙任顺德知府(今邢台),因谢榛就在附近而不见面,开始有隔阂,同年秋太行山诗会出现离间,嘉靖三十三春因小事李攀龙与其交恶断交,李攀龙排斥并把谢榛削名"七子"之外。谢榛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谢榛诗文,著有《四溟集》共24卷,四十三年(1564),应故人之召,客居晋阳,作《留穷诗》,在穷愁之中自我宽慰。这期间即兴感怀,诗多写其凄苦悲凉的心情。如《百花叹》《偶成》《积雨感怀》。万历元年(1573)冬,谢榛自关中还,万历三年(即1575)年过八十岁的谢榛游走燕、赵间,至大名,客请赋寿诗百章,成八十余首,投笔而逝。
现在通读“全诗”从诗总找答案。
首联写景与地点。“春来三日”是指春天来不久,“三”是指多数。“君即归”是你既回来了。从长安远来的路上(或着说从京城远来的路上),车辆路过的尘土还在飞扬。
颔联,中“沧州有约”是典故,即唐代诗人许浑
《东陵赴京道病东归寓居开元寺寄卢员外宋魏二先辈》
西风吹雨雁初时,病寄僧斋罢献书。万里咸秦劳我马,四邻松桂忆吾庐。沧洲有约心还静,青汉无媒迹自疏。不是醉眠愁不散,莫言琴酒学相如。
这里典故借“病东归寄居”这是指谢榛自己也是“年老寄居”。
“白雁”只是作者谢榛都已白发,也是指当年他是明“后七子”之中领头雁。“相见稀”很久没有见面了。
颈联中“叹萍梗”是暗示作者多年在外漂泊,居无定所。“一樽谁更采芳菲。”指一人怎么能与原来多人集体团结,更能发挥才气。
最关键就是尾联“平原旧侣论心处,肯向天边望少微。”这里“平原旧侣”是呼应题目中“阴平原”,即在平原开始认识,有荫庇之情,也暗示在嘉靖二十八年时也学仿“东汉末平原令旧时刘关张之结义”。“少微”:指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第一星处士,第二星议士,第三星博士,第四星大夫,也只嘉靖二十八年中秋“四人”赏月论诗。这样前后“三+四=七”,暗指原来明文坛上“后七子”结成的诗社。
从整首诗看,这是作者像是在向某人说心里话,对当年误会产生隔阂有些反悔,希望大家和解。这使人先想到的谢榛与李攀龙之间的交恶之事,那得看看李攀龙人生轨迹:
李攀龙简介(1514年-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李攀龙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被赐同进士出身,试政吏部文选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疾告归。次年还京师,聘充顺天乡试同考试官。之后历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嘉靖三十二年顺德知府,期间因事与谢榛“断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时关中大地震爆发,因患病,又思念独自在家的母亲,便请假还,上疏乞归。隆庆元年(1567年),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历官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隆起三年河南按察使。隆庆四年八月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皇明词林人物考》与《皇明史窃》中记载两人交友与交恶过、直到绝交的过程,还有后来谢榛相修好,却遭到李攀龙嘲讽,所以李攀龙生前与谢榛是没有“和好”,但其中“七子”之中王世贞,不但姓“王”与题目中“王理卿”不矛盾,而且王世贞与谢、李两边关系都很好。虽然当初他是站队支持李攀龙,但王世贞与谢榛还是在几年后又恢复交往。再看王世贞简历
王世贞(1526-1590):生于嘉靖五年,嘉靖二十六年春进士,二十七年四月,王世贞隶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秋,王世贞与李攀龙、李孔阳、谢榛赏月论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正月,王世贞出京巡察狱事。同年十月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后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元年历湖广按察使,后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还有万历三年(即1575年)十月,王世贞听说谢榛故去,写诗挽之。万历四年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万历十八年十一月病逝。
这就把三个人交代结合,就发现是嘉靖三十五年前后有三人焦点可能,特别是王世贞全国各地巡察狱事。偶见看《临清州志》记载,其中收入一首王世贞一首诗,写于嘉靖三十五年八月,王世贞查狱于广平府(今邯郸市永年区广平镇),谢榛、顾圣少等追会于卫河。
《月夜发大名谢茂秦顾季狂追会卫河舟中作》
月拥层城万堞开,天垂极浦片帆来。
如霞独赏长康语,似练还惊谢朓才。
拂袖中原堪落拓,曳裾公等重徘徊。
亦知为侠轻分手,明夜谁同酒一杯。
人们通常认为李攀龙后来与谢榛绝交,王世贞站在攀龙一边,而与谢榛关系不好,并将谢赶出了七子之列。却不知,那仅仅是二三年间的事情(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三十五年九月又在一起交游吟诵,上首诗就是写于两人关系恢复之后,如“亦知为侠轻分手,明夜谁同酒一杯”就是真心之语,其后,谢榛与王世贞的关系非同一般。隆庆二年,谢榛诗结集前请王世贞为之写序即《谢茂秦集序》,其在文坛地位也多用世贞定评。万历三年,谢榛死,王世贞寄诗挽之,发出知音者之哀痛。
《闻谢茂秦客死魏郡寄诗挽之》
如闻邺下仰风流,蹩躄谁令走魏州。
老去一编文苑足,病来孤枕客星愁。
江湖气尽无芒屩,妻子情偏有蒯缑。
总为济南抔土在,也堪挥泪布衣游。
通过这些资料,题目《送王理卿阴平原》可以说“送王理卿”是指王世贞,因为谢榛初识王世贞时,其任职是大理寺内,所以称尊称“王理卿”。至于“阴”通假“荫”,是指: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世贞父亲王忬会试落榜,但名声却越来越大,拜在他门下的弟子越来越多。在回苏州太仓路过平原渡口,与当时也有名声在山东各地游走谢榛相逢,论学受益匪浅(《明史·文苑传》。)。嘉靖二十九年(1550),鞑靼攻入古北口,直抵北京城下,王忬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在通州城下督战。谢榛则战场实地写《秋日即事五首》《哀哉行》《元夕同李员外于鳞登西北城楼望郊外人家,时经虏后,慨然有赋》诸诗以纪其事,他们也是一起站在前线。
综述:这首诗就在嘉靖三十五年春天,谢榛写诗与王世贞修好,也想修好与李攀龙的关系,借用平原“旧侣”典故,希望大家“七子”诗社更好发挥作用。可惜遭到李攀龙讽刺,但与其他人特别是王世贞关系已经“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