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是一句出自《易经》的禅句,说的是人生要有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极富哲理。
其实,单独把舍与得放在一起是不完整的,舍是过程,得是结果,其中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取”。取与舍的差才是得,只舍不取不会有得,也不符合人生常理;只取不舍最终不是被累死就是被撑死,到头一场空,也不会有得,这也是现实中不正常情况。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只取不舍的情况,但不可能长久;只有有取有舍才是正道,只是何时取何时舍、取多少舍多少、哪些该取哪些该舍,才是人生的大智慧,也决定了所得的数量和质量,并进而决定人生的档次和高度。
舍与取大致平衡是大多数老百姓的人生常态,所谓平平淡淡,就是取舍平衡的结果。
舍多取少不是凡人常态,大致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是主动的放弃,多是圣人所为,象得道高僧,禁绝七情六欲,四大皆空,一心向佛,但他们仍是要取得必要的衣食住行日常所用,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印度的圣雄拉·甘地舍弃一切,到了绝食的地步,但结果是消灭了自己;另一种是被动的放弃,比如失去自由被强制,或因身体原因没有获取的能力,这是囚犯和病人才有的情况。
取多舍少是正常人的心态,所谓避害趋利即是这个意思。人们总想用最小的舍换取最大的利益,由此产生了进取精神,这也是社会得以进步的终极力量。但是,取要有道、要有度,不按正道的取就可能成为盗、或强盗,不按法度的取就是透支,偏离正常的度和道过多,就会倾覆,到头来仍要全部舍弃。
阶段性的取舍失衡是正常的,为了以后的得,可能在一个阶段要持续的舍。比如,当下评论年轻人透支身体,虽然现在获取了大量财富,但到老会用这些财富供养医院,对此现象大批特批。其实,每个人,或者说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年轻时只有加倍努力,才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当然,这不是要每个人都去干自己力所不及的事,非要把自己累死,那叫愚蠢。所谓“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即是这个道理。正常情况下,只要你不是个老爹留下几辈子用不完财富的富二代,就得在年轻时舍弃享受,积累财富和知识,到老来才能安享所得。否则,年纪轻轻就想享受安逸,只有去深山老林做个隐士喝西北风去也。
说到这里,又想到近年来人们趋之若鹜的长寿之乡,象巴马之类,据说山美、水美、人长寿,简直就是天堂了,很多去过那里的人就要回家卖掉房子,舍弃都市生活去那里度过余生,以换取伟大的长寿。我没有去过那几个长寿之地,但我知道那里肯定是远离现代文明的深山老林,对于我这样过惯了群居生活的凡夫俗子,在那种地方住在景区度假酒店度个3、5天的休闲之旅还可,时间长了没有病也憋出病来,更毋论长寿了。我曾经开玩笑说,在那人迹罕至的地方、吃糠咽菜、饱受清苦,即使活到八十、一百又有何益。这又是一个舍与取的辩证关系了,关键看你要什么样的得。
人生取舍平衡是正道,不必非得为得失找出什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