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灵林玖玖
01
有一次,我在街头看到穿着一身灰色长衣的光头女尼,满面春风地挽着一位老妇人的手,那样的亲密,看似母子俩。
当时,我很惊讶出家了,不是要戒掉七情六欲的吗?
等到后来,我接触了佛法了,我才知道这是出家人生活里极轻的一瞥。
我碰到不少的人,他们对出家的看法大多停留在影视剧的水平。
影戏剧里女性为情所困,不堪承受纷扰的世俗,于是遁入空门,了结尘缘;而男性大多是罪大恶极,杀人成性,一念之差,放下屠刀,皈依佛法。
电影终究是电影,就像人在睡觉里做的一场梦,可是世人多数是颠倒因果,以为电影里才是真实的人生活。
可是,世界终究以它的本来面目呈现,虚幻的影像终究是要褪色,真实又现实的生活才是根本。
前几年,我有一个经常开导我的师兄,母亲往生后,他安置好了妻子和孩子后,去北方出家了。出家后,他给我们看了一张在石丛里打坐的照片,风起云涌,只有他和石头矗立不动,这是禅心。平日里,他随师父到处弘法、出席会议,一日三餐照常,唯一的差别我们吃晚饭,他叫做药石。
师兄说他,喜欢现在的生活,清净自在。
是的,正如台湾的星云法师说过,出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选择佛家,那就遵守佛门的戒律过活;选择道家,那就一切按道家的礼仪规矩生活;选择儒家,三纲五常则是生活的指导。什么都不选,大抵上也就是按社会习俗过活了。
人,无论怎么选,都是在一定的规矩里生活。
02
偶尔,我也会寺庙里亲近法师,可是这个我只是看到他们生活里的一个片断,我一直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很好奇。
云姑的第一本书《居山而行》提供了这样的窗口。
“蜀中女冠,涉世一遗人”,这是云姑在新浪微博的简介,也是她对自己的定位。她的年纪很轻,92年,现在算来也才25岁而已。之所以要说云姑的年纪,是想请大家对比一下:世俗中的25岁的姑娘在做什么呢?
张艾嘉导演的电影《20 30 40》里,二十几岁的姑娘对感情和工作都是不确定的状态,每天的人生就像是在站在十字路口,有很多选择却无从适从。迷茫而混沌的心绪,想要沸腾却在等待点燃自己的一把火,这些二十几岁的姑娘,看着总有种淡淡的愁绪。
相比之下,《居山而行》里70余篇文章,行文如同山涧里的清水,娟娟而流,心底清澈空照,让人如沐春风。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太多高低起伏的情绪,只有如薄纱般的欢喜,一颗清纯的心如实地映照整个世界。
这是静的力量。
这是修行的力量。
03
每一个人都有烦恼,出家人也有,只是想要解脱与否。
女孩子在最好的年纪出家,周围人常常不能理解,连自己的亲妈也是。
云姑的妈妈只是普通的妇女,她也不理解。云姑这样写道:
“我们在不提到婚姻的时候,相安无事。但一说起要独身过日子时,她脸色就不好了,最伤心的时候莫过于她怀疑我精神有问题,还说过许多不好听的话。我知。道那是气话,自己也会赌气啊,说什么让她当没有我这个女儿之类的愤愤之言。后来厌倦了这样的争吵,就渐渐地少言寡语了。”
不理解的人可能还会是童年玩得最好的伙伴,表哥对于云姑的出家的态度是“没有说支持或反对,只是不能理解,好好的女孩子做什么不行。“
这句话如果往坏的方面想,只有不好的女孩子才出家吧。
云姑不辩解,只是反问在:“哥哥,你以前,也有过自己想做的事吧。“
很多人活着,越来越身不由己。
能知道自己有选择,敢于做出追随内心的选择,是勇敢的人。
云姑就是这样。
出家,并不是冠巾、改装就可以了,关键还是从心出家,从心底里愿意解脱烦恼。
04
前文说过,《居山而行》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看看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书里,我们看到云姑的生活里读书、识字、弹琴、唱韵、给祖师爷上坟,与师父出门旅行等,活脱脱的生活,就像一幅画卷一般。
最可贵的一点,是从永恒的角度看待世间的一切。
林黛玉看到花落,想起自己死时,不知何人安葬自己。于是,黛玉写词焚香葬花。
黛玉只看到了花落,莫名增添了许多的愁绪,却不曾想,这只是人类岁月长河里永恒的一瞬间而已。
同样是花落,云姑想的是明年的花还是会准时绽放。
从永恒的角度看,人就如同恒河里的一粒沙子,实在渺小得很。但恰恰如此,人生在世的许多烦恼,如同过眼烟云一样,执着了,痛苦的人是自己。
如果,你的心被缠住了,静不下来。
我真诚地建议你把《居山而行》当成枕边书,睡觉前翻翻看,清醒的内心、清澈的文字,会让你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而从书里有所顿悟。
再想想,出家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