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各种借款的场景,小到信用卡分期、白条、花呗、各种现金贷,大到车贷、装修贷、购房按揭贷款等。而如果你在经营一家公司,除了会向银行产生借款以外,可能还要跟融资租赁公司、保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打交道。既然要借款,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支付利息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你真的知道你真实的借款利率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统一一个概念,即用什么单位来衡量借款利率。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类似的表述:比如月息一分五、日利率万四、每期手续费,综合息费总额等等,不一而足。不论是为了方便你理解也好,还是为了迷惑你也好,再或者确实是行规习惯,商家的这些做法无疑增加了你对真实利率的直观理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通行的概念,也就是年化利率(或年利率,在不加任何定语的情况下,利率即应该代表年利率)。这也是银行通行的利率表示方法,所以以后不论遇到对方怎么表述利率,我们应该自然的去进行转化,这样才便于我们去识别利率的高低优劣。月息一分五,那就是年化18%呗;日息千一,年化36%,so easy!(注:行业通常按一年360天来计算日利息)
不过,真的只有那么简单吗?如果借款的出借资金和还本付息方式是通用的方式,那确实一点都不难,比如你借10万元一年期,每个月固定时间付息500元,到期一次性还本,那你用你支付的利息总和除以借款总额就是这笔借款的年化利率:500*12/100000=6%。而问题就在于你往往遇到的不是这种方式,比如等额还款、额外收取的手续费等,而这也是我们通常会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利率陷阱:
1、混淆利息计算基数:这通常发生在分期还款的借款当中,你的本金在逐期减少,但利息却一直按照初始借款金额计算,比如我们现实中能碰到的“车贷利率低至3.5%”以及当下很多现金贷采用的利率提示方式“综合息费总额**元”(刻意暗示你用这个息费总额去除以借款金额)。
2、混淆实际借款金额:这通常发生在前置收取费用的情况中,比如预先缴纳贷款服务费、一次性缴纳利息费用(砍头息)、以及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担保费等等(通常出现在企业贷款中),所有这些实质上都变相的减少了你的借款金额,而你支付的利息却还是按照足额来计提和支付。
貌似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计算利率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因此我们需要用到工具,也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百度之,定义是酱的: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看不懂没关系,其实这个概念是一体两面,对于投资人(包含资金出借人)来说,这代表的是他的投资回报率,对于借款人来说,那就是你借款的真实利率。怎么算,上工具:EXCEL。
我们先假设一个比较常见的借款场景:消费分期买iphone X,总价9388,分12期支付,每期848.05元(商家会强调每期服务费65.72元,费率0.7%),这时候我们直观的看我们一共支付的利息是848.05*12-9388=788.6元,年化费率788.6/9388=8.4%,也就是商家提示的0.7%*12,我们来看看实际利率是多少呢:
其中上面红框部门就是IRR的计算公式,0.001表明的是计算精度,下面红框就是真实的借款利率,这个结果是反直觉的,也是商家不愿意透露给你的。
如果我们再把部分费用前置收取,一次性支付分期服务费576.6元,每期支付费用800元(总支付金额不变,依然是9388+788.6=10176.6元),实际利率又变成多少了呢?
其中由于前置收取了部分费用,所以我们的实际借款金额应该是9388-576.6=8811.4元,按照公式计算实际年利率则会提高至16.13%。
所以现实往往没有我们直观理解的如此简单,而我们也应当学会在思考问题时要回归问题的本质。以借款为例,你付出的利率就是对方的收益,尤其对方是商家时更应该考量它的盈利模式,资本都要求必要的回报,除非它能撬动更低成本的资金为它所用,这也是为何银行的利率往往是最低的,因为它获取的活期存款资金的利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它能够按基础利率打折给你发放住房按揭贷款。
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所谓信用卡免息也不是免费的,因为银行对卖家收取了刷卡手续费,而当这种情况普遍存在时,卖家为保有合理利润必然会提高售价或压低材料成本,实际上最后还是我们买的单,只不过没用信用卡支付的消费者帮你一起承担了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