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读李笑来关于比特币和区块链的言论合集,印象最深的还是开篇的《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敏锐的问题意识、认真弄清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强力输出和践行,这些都是成就笑来老师在很多领域(包括比特币投资)巨大成功的法宝。
说到底,知识(包括区块链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底层的学习、思考、分析和做事的方法论更关键。
所以今天我们来谈谈阅读区块链书籍的正确姿势。这个阅读方法也可以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的阅读。
大多数人平时是如何读书的呢?
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然后合上书,心满意足:哈,终于读完了~
在读的过程中,是不是会去划出重点,并尽量记住更多信息?
但这可能是过时、低效的阅读方法。
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这个时代,信息泛滥但检索方便,如果还要花很多脑力去记忆信息,就会得不偿失。
其次,按上述方法读完,可能会记得只言片语,事到临头却无法调用知识。
什么才是高效的方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且不论娱乐型阅读,只说“功利”型阅读,那读书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优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个目的,我们不妨采取如下阅读方法:
首先理解,一本书里,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同等重要。我们可以把一本书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
“深水区”里是这本书想要说明的核心概念,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吃透之后,能有效提升认知水平;
“浅水区”里多是一些故事、案例、段子,其功能是让阅读生动有趣、让核心概念易于理解。
一、【吃透“深水区”的核心概念】
既然是功利型阅读,那么把“深入区”的核心概念吃透,是我们的关键任务。
如何做?借用曾国藩打仗的六字诀窍“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不是曾国藩打仗的方法么,怎么迁移到读书上了?
因为这两者有共同之处:
首先,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是为了攻克据点要塞,而非对付无关紧要的小村落。只有攻克了据点要塞,才能获得真正的战略优势;
读书也是一样,攻克核心概念,才能获得认知的提升。如果看见核心概念不求甚解、绕道而行,我们的认知水平也只能原地踏步。
其次,“结硬寨、打呆仗”,代表一种下硬功夫、不突破不罢休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不求快,但求把每个攻克的成果都牢牢巩固的思想;
我们在攻克书中核心概念时,也要用同样的态度,下硬功夫吃透这些概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对于衡量阅读成果,我们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好像读书数量越多就越厉害。
其实不然,因为一本书中有小村庄、也有大据点。试想,虽然读过很多本书,但如果每本书都只是占领小村庄(认知难度低的非关键的内容),放过大据点(认知难度高的核心概念),又能获得多少战略优势(认知能力的提升)呢?
所以,是时候采用一个新的衡量标准了:用占领的大据点个数来衡量自己的进步,而不是读书的数量。
毕竟,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读完”,而是要融会贯通,拔升认知高度(或称“理解力”)、优化行动能力。
那具体如何操作呢?
来看两位高手的做法:一位是百度副总裁、营销专家李叫兽,另一位是罗辑思维得到的说书人、《好好学习》作者成甲。
李叫兽曾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里面讲到:
他为了吃透一个新的知识或理论,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深入思考直到打通吃透,而不轻易放过:
1 “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 不找出至少5个现象,他是不会罢休的。
2 “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所改进?” 这是为了把知识和实践相连接,避免事到临头想不起该调用什么知识的尴尬。
3 “事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养成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提升洞察力。
无独有偶,成甲在其“分答小讲”《读书基础课:读书记不住、不会用,怎么办》里,也分享了他攻克核心概念的读书心法——通过三个层次给自己提出问题:
1 现象层:自己原先的观点/方法是什么,人家的观点/方法是什么?谁的更好?两者的差距在哪里?
2 原因层:书中这个观点/方法为什么有作用?为什么作者能想到这样的观点/方法?
3 行动层:这个观点/方法还可以用在哪些现实场景中?
不难看出,两位读书高手的方法有一个共性:
寻求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连接,增强大脑的“工作内存”和理解能力。这正是吃透核心概念,提升认知水平的过程。
二、【储存“浅水区”的有用信息】
吃透“深水区”的核心概念,能够收割一本书的大部分价值,但“浅水区”里也常有精彩的观点、案例、素材值得我们吸收。
所谓吸收,并非记忆上述内容,而是“网罗”住他们——把其中特别有价值的内容、打上关键词标签,有序存储在自己的知识素材库里,下次要用的时候,能够检索和调取。
我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真的是少的问题吗?
可能不是。关键是没有把知识有序地整合到能“即时调用”的状态。就像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通过编目系统把图书分类存放,图书馆就只是一个堆放图书的仓库,关键时候想要调取某本书就很困难。
古典在其《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一书中说:在信息时代,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重要。如果我们只需要记关键词,而不是具体内容,我们的记忆量就能变大很多。
所以,有序地存储内容,打上关键词标签,放到自己的知识素材库里,下次要用的时候,能找到和调取,那么,无论是我们的记忆容量,还是调取速度,都会大大提升。这才是这个时代的超级记忆力。
然后,我们不妨立体地来透视一下一本书。曾经有位读书高手说,我一翻开书,就能看到书中的内容是凹凸不平的。重要内容会自动凸起,次要内容会凹陷下去。
书中内容的重要程度不同,它可以看作一个多层级的结构:
最低层是信息,比如解释观点的案例、增加文章可读性的段子;
中间层是知识,即可能引发我们行动改变的内容(这个定义中,不能引发行动改变的不叫知识);
最顶层是思维,即那些能深刻、长期改变我们看待世界运行规律的思维方式;
不难发现,只有中间层的知识和顶层的思维,能引发我们的认知升级、行动优化。而思维层的改变,更容易引发重大的提升。
一个多层级的系统,往往有这样的特征:下层无解时,向上一层寻找答案。当突破了上层,再往下进行“降维攻击”,就轻而易举。
举个例子,曾有人问: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用上述立体层级分析一下,就很清楚:
所谓“懂得道理”,很可能只是在最低的吸取信息的层面打转,现实中无法将其调取出来解决问题;
只有上升到更高层次,利用知识设计出行动方案,甚至发展出改变看待世界运行方式的思维能力,才能产生改变人生的效果。
三、【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的核心观点:
1 书籍中的内容并非同等重要,可以分为核心概念(深水区)与辅助信息(浅水区);
2 针对深水区的核心概念,须“结硬寨、打呆仗”将其打通吃透,能提升大脑的认知能力;
3 针对浅水区的辅助信息,无须记忆,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可以用关键词网罗起来,储存到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以便下次检索调取;
4 书籍是一个 信息——知识——思维 的立体多层结构,其中的知识层和思维层,才是提升认知和优化行为的内容。其中思维层的提升,能带来更大的改变。
愿我们一起跟随时代步伐,升级阅读方法,一起快速成长为区块链领域的老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