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富国》有云: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忧不足。这正是“开源节流”的出处。但后人每每断章取义,不思“开源”,只重“节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苦了一生,省了一辈子,也没见手上有几个钱。
银行利率上涨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物价的飞涨的速度,多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因为通货膨胀不知又缩了多少水。十年前的煎饼果子只要一两块,而现在,普通的要六块,加火腿肠的更是要七块五。十年前的一条烤鱼只要二三十,而现在,最普通的起码也要上百块,对比这些年工资上涨的幅度,光靠“节流”又如何能够。经常听到某北漂保姆10年买了两套房诸如此类的报道,便在额头上绑上奋斗的绸缎,饿上三天,只为省几天的饭前,多饿几天便能省出一套房来?滑天下之大稽。难道还天真的以为她的钱仅仅只是靠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每天打上几份工,花上自己所有可支配的空闲时间,这样的苦你是否能吃的消。
“能省就是挣”,多少人把这句话奉若圭臬,但这种固有模式的思维会一点一点的腐蚀一个人的雄心,吞噬他的野心,使之失去探索的勇气。世道艰辛,生活不易,认清现实,妥协命运,便成了最终的选择。我一直坚信钱是靠“挣”出来的,而并非单一的靠“省”,相比“节流”,更应值得注意的是“开源”。
母亲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从前为生计烦恼,现在又为我的终身大事烦心。在我看来母亲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就算每天不吃不喝,省下来的钱也远远不够一场婚礼所需的经费,所以我经常开导母亲完全不必为自己担心,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人生要走,而她也该为自己而活了。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有记账的习惯,今天买菜花了多少,明天买纸又花了多少。我不否认这的确是一个明确每月资金去向的好方法,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消费。几个月下来或许能总结出每月省上三五百块的方法,但仔细想想,这三五百块真的就这么重要吗?节衣缩食的日子我向来不喜欢,低配的人生也并非自己的风格,所以常被母亲责怪大手大脚。生活的艰辛不易,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低配的人生。
试以一个二三线城市为例,假设每个月工资5000块,不吃不喝,一年下来攒下60000元,10年能省下60万,20年能省下120万,这样勉强能买到一套房。或许有人说每年工资都在上涨,但多少人干了几十年才月薪上万呢。20年不吃不喝甚至还换不来一套房,这样的生活该是如何的悲哀。
有人算过人的一生需要挣多少钱才够用。假设工作三十年,包括租房,买车,日常,赡养,教育,葬丧等一些列费用加起来共需花掉300万,这还不包括一系列意外事故以及买房,平均每年需要挣10万元才能勉强度日,这样算起来的确恐怖。单靠“节流”怎么能够。
“节流”已然演变成了自我逃避与自我否定的一种方式。30年的时间太过漫长,难道就不能在10年的时间里完成30年的目标。“做不到”,过早的否定了自我,我们比想象中的更强的,与他人的差距仅仅只需要一个“开源”。
“开源”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只是其中的一种,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唯一,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注定是一场悲剧;兼职是一种,可能会占用自己很多的业余时间,偶尔的兼职也是不错的选择;基金股票是一种,这需要魄力,同时也需要独到的眼光;开店是一种,不论淘宝店还是实体店,都是值得深思之后去尝试的;兴趣爱好是一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发挥自己长处,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发展自己的事业,很多人把事业和工作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让钱为自己工作,后者是自己为钱工作;学习沉淀是一种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跳板……
省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细思极恐,但换一个角度便豁然开朗,心境通透。“节流”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源”,“开源”才是我们时刻该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