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博上一篇名为《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弹出来,吓了我一大跳,赶紧点开来一探究竟。
王猛(化名)是一名高考理科状元,北大学霸,后来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名的大学研究生。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却在毕业后,各种工作不顺,他把他的种种不顺利都归结到父母身上,而他的父母又做了什么,让王猛做出与父母决裂的决定呢?
万字长文里王猛控诉父母的主要是,他认为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控制,再就是他觉得他得不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控诉的内容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事,只是我们都没想到这些小事竟成了决裂的根本原因,也许为人父母我们都应该要反思自己。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王猛说小学一二年级时一次文艺汇演,老师要求所有同学都穿短裤,但是王猛的妈妈坚决不准王猛穿短裤,如果说是担心王猛冷,但也情有可原,但是妈妈也不准王猛带短裤到学校换,所以那天全班同学只有王猛一个人没有按要求着装。
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我不能理解王猛妈妈的做法,也许真的像他所说的,所谓的付出就是控制他。
网友【白兔夫人916】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她说小時候她喜欢绿色,但是她妈却每次都买红衣服,因为她妈妈觉得她喜欢红色,既便她说过无数次她喜欢绿色,她妈妈还是认为她喜欢红色。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妈妈有一个通病,就是把自己的喜好当成孩子的喜好,而且忽略孩子真实的感受。
打个比方:我们跟别人说A,那人回我们说B,然后我们以为那人没明白我们的意思,巴拉巴拉讲了一大通,那人做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我明白了,我就是说B嘛!我们说的是同样的意思,懂你!”
有没有很抓狂?鸡同鸭讲,有木有?如果这个别人是其他人也就算了,大不了我们把他划到我们的交际圈之外,但是如果换做父母,长期的不良沟通肯定会让亲子关系不和。
王猛的妈妈不配合老师的着装要求,其实就是在把王猛往孤立的位置上推,他本来就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孤独,行为上的怪异让他更加显得孤立无援,这对他后期社交能力差埋下祸根。
然而,这样子的事情不在少数,王猛住在那种老式大院里面,他的朋友圈子就是大院里的人或者同学,所有的朋友都是父母认识的,跟大院和学校以外的圈子没有任何交集。
而且王猛在上高中的时候,曾跟父母要求去外地上学,但是都被父母拒绝了,即使到了北京,上了北大,父母也拜托了北京的亲戚来“照顾”王猛。
王猛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说“不”的机会,他父母的这种“事无巨细”的照顾让王猛窒息,也让王猛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他的社交能力让他感到很挫败,这种挫败又让他更加怪责他的父母。
“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控制,倒也不会有太大的伤害,因为在中国式家庭,大部分人都被管控过,长期得不到父母情感上的支持,才是让王猛崩溃的地方。
王猛讲了三件事:一是小的时候不会剥鸡蛋壳,被亲戚取笑;二是大学前去旅游,被导游开玩笑说让他跟两个小姑娘住一个房间;三是高中的时候跟父母倾诉学习环境糟糕,然后反而被父母打骂说:“你凭什么要求学校优待你?”。
真的都是非常小的事情,换作任何一个人身上可能都不会出现任何状况,但如果是因为长期都得不到父母情感的回应,父母从来不在意孩子的内心需求,那这些小事就会变成压死王猛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医生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在三岁以前形成的,成年后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童年的投射,所有极端的行为都是来自于童年的创伤。
当然,我们不能不负责任的说自己所有的坏行为都是因为父母造成的,但是至少,有一些行为是跟学生家庭的伤害有关系的,也许最让王猛绝望的不是父母的伤害,而是父母不知道哪里伤到他了。
王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曾在美国做过一个长达六小时的心理咨询,咨询师也判定王猛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王猛把报告结论寄给父母,但是父母并不以为然。
即使王猛有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即使王猛与父母决裂6年,即使王猛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给父母,即使王猛父母说家里的大门永远为王猛打开,但是王猛依然找不到回家的路,父母与王猛就像各自处于两个平行的时空,明明血浓于水,却找不到任何交集。
武志红在他的《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提过“完美父母”的说法,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完美父母”,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做父母的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尽量做到趋近“完美”。
孩子会犯错,父母也会犯错。父母与子女的缘分,就是来互相检阅对方,互相审视对方,一起进步。
王猛的父母认为,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王猛的社交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但是对于王猛来说,他需要的也许只是父母真心实意的接纳,和一个真诚道歉而已。
//全文完//
往期回顾
●调皮妈妈●
一个有社交恐惧的成人,
一个比孩子还调皮的妈妈,
一个喜欢心理学和做衣服的中年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