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这首词大抵是写出了老将不能为国效力的悲哀与奈,意外觉得格外符合赵将廉颇的一生。
廉颇首战成名,应是于惠文王十六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而此战之后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被拜为上卿,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而同年,发生在廉颇身上的一件事,由此引申了两个故事“将相和”和“负荆请罪”。秦赵由于和氏璧开始渑池会,而其中蔺相如保护赵王及和氏璧,由于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引起廉颇的不满,决议羞辱蔺相如,而相如宽怀大度,使得廉颇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劲之交。此后四年,相如主内,廉颇主外,为赵国打下了稳固的根基,也为赵国自身的安稳提供了一份保障。
后来,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继位。此时,秦国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秦军士气如虹,而赵军节节败退,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而后,赵括取代廉颇,长平之战以赵军四十万被坑杀划下的句点。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采取的战略是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赵国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伤亡殆尽,赵之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同仇敌忾,誓卫赵都。秦军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军众在三十万左右,包围邯郸,拉开了邯郸之战的帷幕,然,秦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秦昭王极为生气,而此武安君白起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集兵早日攻下邯郸,一方面组织援军。赵之邯郸城内,伤员遍城皆是,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将军王龁率援军十万带着大量的兵备粮草及秦王的最后命令到达了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战事进行月余,赵兵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并取得胜利。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赵军依旧不屈的抵抗着。同时平原君的外交战和信陵君指挥的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联军乘势收复失地,名声大震。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燕王喜出兵征战赵国却被廉颇各个击破,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大概也是应了哀兵必胜那句话。
可以说,廉颇与赵国国运紧密相连,长平之战由于廉颇的坚守使得战争耗时三年,延缓了战争结局到来。邯郸之战中由于廉颇的治军有方在漫长的等待中迎来了战争的胜利,使得赵国不得已迅速灭亡。而对燕之战,更是使得赵国转危为安,得到了一时的安宁。
秦始皇二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魏王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又因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赵王派遣使者去慰问他,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使诈使得廉颇没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流露出对赵国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
廉颇的一生,经历无数的战役,是为赵国而战,为自己的信仰而战,但,时至暮年,被人陷害,辗转赵、魏、楚三国而不得志,心向故园而不得,无奈而终,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