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理学》中有一个提法:“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先生说,哲学史家是“照着讲”,例如柏拉图是怎样讲的,孔子是怎样讲的,你就照着讲,把柏拉图、孔子介绍给大家。但是,哲学家不同。哲学家不能仅限于“照着讲”,他要反映新的时代精神,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要接着柏拉图、孔子的话往下讲,这就叫做“接着讲”。冯先生谈的是哲学研究问题,但是“照着讲”“接着讲”,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样有着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从字面意思来看,“照着讲”就是复制、拷贝。“讲”的前提是有准备好的内容,可以粗浅的理解为“照本宣科”。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有的是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却缺少将热情直接升级为推动工作发展的抓手也是不争的事实。囿于经验的短缺,让个人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远不止“一公里”。正如蹒跚学步的孩童,纵然有强烈的行走愿望,可是离开了大人和可以扶助的外物,尚未掌握的技巧以及还不够硬朗的骨骼,只能带来一次次的摔跤。成人对于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总是不免心生怜爱,无论是搀着还是直接抱着,那种关怀就是一种天性。同样地,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扶持与宽容也应该作为外界送给他们从业之初的一份“礼物”。
这份扶持与宽容,首要的就是给予青年教师“照着讲”的权利,直白的表述就是,要创造出可以由他们“照着讲”的条件。纵观当前的教师专业成长环境,不论是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对于教师的发展,都努力在扮演“给方子、搭台子、铺路子”的角色,为青年教师能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可谓是不遗余力。很多地方制定青年教师发展规划,以量化的方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沿袭“传帮带”的传统,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方式,让青年教师有学习的对象和指路的明灯;还有的地方或者学校,设计了诸如“研读一本名著、追随一位名师、研究一种思想”等“几个一”的教师成长路径……其实质,都是为青年教师“照着讲”写好“剧本”,让他们“照着”的对象可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为其教书育人铺垫比较高的起点。
对于青年教师自身而言,照着编辑好的剧本讲得好、讲得透、讲得有生命力,也就意味着从“经师”向“人师”的跨越有了可能。最明显的就是课堂教学的初期,部分青年教师对于“教案”的依赖,可谓是到了“离开教案就不能进入课堂”的地步。无疑,这是对于课堂、对于学生敬畏之心的体现,也是对自我负责的体现。纵观活跃在教育领域的名师、大师,其风格与教育理念的形成,也遵循“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客观规律,课堂的打磨、师生交往的方式等业务性的技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更需要对教育理想的执着,因为自身具备了坚持与执着的韧劲,他们总是在“照着讲”的过程中,就讲得吸引人、打动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有利的成长环境中,因为个人成长的意愿不强,发展的欲望不明显,连“照着讲”都讲不好,又怎么可能有生成与创造?如同我们走路之初,最基本的“走”都不能实现,甚至连“走”都不愿“走”,“跑起来”就真的成为了“空中楼阁”。
但是,从“经师”走向“人师”,“照着讲”显然是不够的。作为打基础的初级阶段,没有实质性的转变,青年教师即便取得了一定的成长成果,也终究会停留在专业发展的浅表层。因此,“照着讲”需要迈向“接着讲”——按照现实条件的要求,结合青年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本我”以外客观世界的理解,将自身主观的理解、感受、所思所悟“表达”出来,也就是由讲“别人东西”向“讲自己东西”的跨越。
从实际情况来看,“接着讲”往往是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但这种素养从形成到提升再到巩固,需要较长的时间,也需要主客观因素的多重作用。对于教师个人来说,首要的是建立强烈的“讲”的愿望,从思想层面解决问题,变“要我讲”为“我要讲”。比起“照着讲”的有所依照,“接着讲”离不开“讲述者”有扎实的理论积淀,同时拥有深厚的经验积累,最重要还要有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贯通力。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形成并提高这样一种贯通力,在建立主观意愿以后,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促使自己在纵向与横向相兼顾的同时,完善知识结构,实现思维方式的迭代。至于学习的方式,由于每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喜好妥善选择。比如自主阅读、教育写作、与他人的交流探讨等并将吸收到的外界信息以闭环的形式,不断内化,最终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句子”。
“接着讲”的底气还来源于“务本”,要把着力点始终放在课堂、课程、学生、教育环境以及合作型同事关系建立等因素上,从而真正在追求的过程中无限接近孔子提出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想境界。要不断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构建教与学关系的最佳平衡体系。课堂以外,要将目光聚焦在课程的开发建设上。基于师情、生情、校情、区情等实际,从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把个人关于教育的理念和想法,用课程的方式进行串联,以课程思维来催生个人教育风格,走出青年教师自己的教育节奏。
专业发展,说到底也是一件“私事”,是自己培养自己的过程。作为每一个青年教师来说,当前的教育环境非常有利,发展的机会是均等的,发展的路径也是相似的,不同的是自己对于发展的意愿以及坚持的程度。在追求教育生命质量的道路上,循序渐进、螺旋递升会交替乃至伴随性发生,再顺利的也会有些许坎坷,只有抓住每一次“讲”的机会,在“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乐观与坦然中,实现从“照着”到“接着”的转变,讲着讲着,天地变宽,抬头处,便是教育的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