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七彩霞衣
前几天看了部白百何主演的电影《失恋33》天,感觉十分的不爽。当然也有优点,比如说它的很多台词,非常的爽口。我觉得台词这部分可能归功于小说。
作为电影,我还是觉得不爽,细细分析大概有几个原因。
主角没有“救猫咪”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欢主角,因为主角没有“救猫咪”。救猫咪就是主角出现,让观众喜欢上她的场景。
主角抱着婚纱出场,就是自己描述了几个分手场景,接着就是自己的分手场景,劈腿闺蜜的男朋友和闺蜜显前,闺蜜手里正喷着香水,“我的分手场面是香的。”
之后她就抱着婚纱在浴缸里睡着了,一觉醒来,老板打电话问她把客户婚纱弄那去了,她拿个牙刷刷婚纱。
整个过程,主角被分手,不负责任的把婚纱拿回家里,还把婚纱弄脏了。没有任何一个镜头让我觉得主角不错,从而喜欢上主角。
甚至她在人家店里摔碎玻璃杯,数落她闺蜜,以前是不是真心的之类,我都有点烦她,觉得她简直是活该。甚至心里很是同情她那戏份超级少的闺蜜。
来看看类似电影的示范,《律政俏佳人》,我喜欢上艾丽不是因为艾丽被分手。
而是因为她在女装店的神操作,自作聪明的店员,以为艾丽是傻白甜,想把一件打折衣服原价卖给她,她问:这是某某材料做的?店员说:是的。又问:是某某缝纫法?店员又答:是。她说这种材料是不能用这种缝纫法的,况且这件衣服是去年的款,我在几月份Vogue杂志上看到过,你要想把它全价卖给我,你选错人了。
我们也经常碰到忽悠自己的商贩,当时觉得艾丽作法很解气,不由自主喜欢她,愿意跟她在一起。
《我的野蛮女友》出场,喝醉酒的全智贤让公车上一小伙给一老人让座,不让,她就使劲打人脑袋,小伙无法,妥协,让座,走人。她喝醉野蛮,但尊老爱幼。所以,依然喜欢她,愿意追随她。
如果改成紧急时刻,主角给某一客户送婚纱,路上遇见男友与闺蜜恋情,却依然忍住心痛把婚纱送到,力挽狂澜,我想我应该就会爱上主角。因为她敬业。
主角没有显著的成长
这种电影,应该属于“变迁仪式”型。人生碰到这种负面大事,失业,失恋,离婚之类的,着重表现的应该是经过这些看似糟糕的境遇,主角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可是这部电影,主角没有显见的成长,唯一比较明显的是她最后的反思,最后她明白了:自尊,感情洁癖,刻薄,才是她男友离开她的原因。
她这种反思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作为一个主角,你光有反思是不够的啦。得让我等吃瓜看到你的行动。她反思之后进入下一段感情,是不是就能放下自尊,不刻薄,更宽容的了?
没有,追她的王小贱跑到她家里给她打包搬家,就因为人家交代事情说话多影响她睡觉,她就用胶带把人家嘴巴给粘上。最后人家爬那么老高的去给她开霓虹灯,她也没有丝毫的关心和感激。在她的行动中,我看不到她吸取的任何教训和成长。
评论里有人说,王小贱跟她在一起是因为爱她,如果不爱她那她俩该咋办?我也有类似感觉,我觉得前面一个对她好的男友,被她作死了,这一次又碰到一个对她好的男友,现在还没被作死。
另外多说一句,一部电影一般只解决主角的一个问题。电影里提到的刻薄,自尊,感情洁癖,小说篇幅长,可以很多问题一起谈,把这些都塞到一部不到两小时电影里,觉得拥挤而不深刻,感觉好想主角解决问题没有诚意一样。
主角不主动
大多数情节都不是主角驱动的。
主角主角,她必须得主动啊!可是反观整部电影,她从头到尾没有想要什么的声明。我没有办法跟随她搭成某项目标。她被男友闺蜜背叛了,她想干什么呢?走出悲痛沮丧,还是在男友面前找回尊严?明里暗里她都没有说。
走出沮丧是她老板在高级饭店请她吃饭,让她走出来的;找回尊严是她朋友,在别人婚礼上找回的。这两次她自己似乎什么都没有做。
她唯一主动的一次就是男友数落她:我们走到这一天不是一不小心的,我们相处这么久,每次吵架你都把话说绝,不带一个脏字,杀伤力足以让我撞墙。
BLABLA一顿,女主矜持的说:我可以自己回家了,你先走吧。他坐车走了,她在后面拼命的追,边追边说:我知道自己错了,请你原谅我。直到被王小贱拦住,一巴掌打醒。
我当时有点奇怪,纵然是前男友说的再有理,很少有人一听人说,马上反思:我错了,都是你对,请你原谅我。何况是自尊心那么强的女主!
另外,我有点迷茫,女主,你被劈腿了啊!我觉得男友对女主的最大的伤害,其实不是离开她,而是在跟她还在谈恋爱的时候劈腿别人,背叛了她。她完全可以说:我不好,你可以光明正大的离开我。分手后,你爱找谁找谁。为什么要背叛我?让我认为一切都好?
这一次主动,我觉得动机不足,莫名其妙。
后来在别人婚礼上,更是采用欺诈欺骗的方法,让人心里非常反感,是,主导的确实是王小贱,但是作为女主,你可以离开,不离开,就可以算帮凶。
所以,男友在玻璃门外口型说再见。我心里很是为她男友庆幸:finally,终于终于你摆脱黄小仙,祝贺你!
次情节与主情节严重分离
另外,次情节与主情节没有必然的关系,两者,应该说是三者最后没有统一到一条线上成为一个整体。
一部电影,次情节应该是为主情节服务的。一般是主情节的反面或者映衬,两者最后也必然统一到一起,给主角以启迪或感悟,让主角更有依据有效果的成长。
这部电影从开头到后半部,主情节是女主的失恋,次情节是他们奇葩客户的婚礼筹备。这两者从内核上没有特别特别深的联系,女主的反应是,让马上要结婚的客户应该体验一次精神至上的纯爱,因此答应与他约会。
这一点,我也特别反感。人家都结婚,还假装跟人约会,告诉别人:有一种姑娘给你的爱,是在商场楼下让你给她消费;另一种姑娘给你的爱是在商场楼上让你看看城市的小夜晚。
我心里烦的要命:就你能,就你的爱是真爱!你心里的真爱还不是别人对你无所不能的包容,跟那个女孩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她要的是金钱,你要的是宠爱,一样的骄纵,一样的贪婪。
这个次情节结束了,后面电影要结束了承接了一对老夫妻的金婚。老太太分享她年轻时,如何如何笑里藏刀战小三,最后大获全胜。
看这一段我一直在想,这跟主角有毛线关系呢?如果她男友要回头,想求得她原谅,她过不了心里这道坎,或者她现在新男友有什么让她怀疑不忠,还算有点道理。可不在这条线上啊?
这个次情节真是莫名其妙。而且一个临死的老太太,向一个素昧平生给自己办理金婚的婚庆公司的工作人员,吐露多年的隐私,后来老太去世老伴还让她过去,这一对老人没有任何的子女、亲人、朋友、邻居吗?
我觉得如果次情节不这么设置成与女主毫无关系的人,比如设置成她的家人,兄弟姐妹办婚礼,或者长辈,爸妈或者叔叔阿姨办金婚,是不是戏剧冲突更好设定,也更加合情合理呢?
我后来想,或许电影里的一些疏漏是由于是书内一些情节的节选,没有承上启下的关系,所以看起来有些不合情理。但我觉得一部电影,即便是基于小说,它也应该是一个整体。让没看过小说的观众,也同样看得懂,理解,跟从,体验到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