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由每一个人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奇特的一生》格拉宁
李开复在《向死而生》中提到:“我觉得人生的选择,其实就是时间的安排管理。我常说,人生有两个主要财富:才华和时间。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才华越来越多,但时间越来越少。如果一天天过去,时间少了,才华却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光阴。”
对准一个目标,长时间的投入,就好比在阳光下,凸透镜对着空白的纸张,一久便会燃起来。时间是做成一件事情的加强器。即使是普通人,对时间善于利用,也可以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奇特的一生》一书,介绍了一位坚持时间统计法一辈子的科学家。柳比歇夫是一位苏联昆虫学家,他从1916年开始记录时间的开销日记,直到他82岁去世,历时56年,历经战乱、饥饿、炮火……一天不曾间断。
柳比歇夫的一生,发表了近70部学术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札记、书信不计其数。这套时间统计法,让他在80岁时的工作,丝毫不逊于盛年时期的状态。他通过对时间的记录,五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精确地感知时间,一手造就了自己充实的一生。
01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时间统计法。
它有着最简单的格式:“日期+事件+花费的时间”在柳比歇夫1964年4月7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分析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
休息——剃胡子——15分钟”
柳比歇夫兢兢业业的记下自己的每一笔时间支出,把自己的时间刻在本子上。如今我们捧起他的日记,就如看到他生命的一页又一页再次翻过。
最近有人问我,2017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你都做了些什么。我反复思量,一时手慌脚乱,惴惴不安。有时候,坐在书桌前,下定决心完成今天的任务,又忍不住拿起了手机;有时候,决心写文章,下午又去逛了街。惶惶然时间一天一天过,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如果二十几岁的人生,就已经如此荒废,三十几岁一无所有的时候,又能怪谁。
02 汇总时间
除了一笔一划,老实记下每件事情的时间,最好还是要进行总结时间。比如你正在准备读一本书奥普拉《我坚信》,你就可以把每次阅读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把总时长相加,便是你读完这本书所需的时间。
也可以举一反三。你可以根据读一本书所需的时间,来制定你的读书计划。还是以《我坚信》,这本书读完需要9个小时,你便可以把这本书的9个小时,分摊到每一天。一天读书3个小时,三天读完一本书就不成问题。
长时间的记录,能够培养对时间极度的敏感,对任何一项工作,都能估计出需要耗费的时间。一个策划案需要多长时间,一个工程项目需要多久完工,对时间精确地把握,是每一个职场工作者必备的技能。
03 有质量的利用时间。
如果去细细感知时间,会发现时间的质地并不均匀。有些时间在我们充实繁忙的工作中飞逝,有些时间在我们百无聊赖中蹉跎。挑选时间,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
比如说,你做设计图用了三个小时,如果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你既不想再继续画图,也不想把时间浪费,这时候你既可以阅读一本通俗的闲书,也可以拿出鲍勃迪伦的歌研究一番。
柳比歇夫把这戏称为“田间轮作制”。
在头脑清醒的时候,做一些比较难的专题,在比较困乏的时候,看看闲书、听听歌,调动脑子的其他部位。
04 柳比歇夫另一个方法是,“创造体系,制作目录卡片。”
一次聚会,遇到了一位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于是很想和他聊聊肖邦。我最喜欢的是肖邦《G小调叙事曲》,然而我的脑海中只有这个名字与它的旋律,一时竟找不出话头来,自己只有尴尬的沉默。
我们大多数人读书、看电影、听音乐,仿佛是“知道”了很多东西,事实是,若是让谁说一说,他“知道”些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脑子也是空白的。比知道更重要的是“领悟”。
领悟”是把“知道”的知识与自己的知识相融合。柳比歇夫通过日期、事件、时间的标签,把种种知识、材料,有结构的保存到自己的脑袋中,需要的时候,就像从手边的书架上拿起一本书来一样。
比如,同样是肖邦的钢琴曲,如果计划一段时间进行研究,再把他归类到自己对“古典音乐”研究这一栏中,明确的标记着自己所用时间、时长,并且与自己本有的知识框架相结合,不仅仅是知道,而是“领悟”,为我所用。那么时间的效用必定会凸现出来。
05
其实,学习时间规划统计法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当然,也不是只规定自己起床、吃饭,那么简单。
每个人只要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开始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难就难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时刻刻得记着自己一天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儿,确实不轻松。
正如格拉瓦所说,应当由每一个人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不管怎样都应该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按照自己的工作、生活习惯调整时间管理,大到为工作忙碌,小到吃喝休闲,记录涓滴,小的习惯,定会带来大的改变。
如果喜欢,记得点赞哦!
感恩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