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20年的经济发展超越了以往发展速度,我们好像昨天还骑着自行车上班,今天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昨天还在收现金,今天就移动支付了。社会的发展变革快的让人应接不暇,一年甚至一个月不回家乡,家乡的变化已超出你的想象,高楼大厦,城市规划一下子进入了现代化社会。
如此快速的发展,必然带来一些不可预估的后果。西方社会花费了一个世纪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过渡到现代化城市,而中国只用了区区20年。这背后的代价是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加快、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等等一系列的现象,都在默默的承受着现代化的后果。
可以说中国的GDP完全是由房价带动的,大城市居不易。就像杜君立的《中国盒子》所言:一个有水泥盒子的人往往会想要一个更大的水泥盒子,有一个水泥盒子的人往往想要很多个水泥盒子。这么多的水泥盒子,造成了过剩时代的一个现象。这些水泥盒子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部分的普通人民变成了房奴,为国家奉献了大量的财税。
同时也带来了普罗大众的价值观的变化,我们从崇拜文学家、艺术家、军人,渐渐的变为以“盒子”的多少、“盒子”的豪华程度来决定陪伴我们下半生的人。蔡文胜先生是这样调侃“中国盒子”:只要半平米的价格,新马泰韩日都玩了一圈;一两平米的价格,欧美列国也回来了;下一步去非洲南美洲南北极更为神奇的地方;几年下来,全世界你都玩遍了,可能还没花完一个厕所的钱;那时,你的世界观已经改变了!生活在与经历,而不在于平米;富裕在于感悟,而不在于财产。
过剩时代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人们的口舌之欲,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以前我们把肥胖症当作是富贵病,而现在呢肥胖症的患者却偏向于中低收人人群。我们从吃不饱穿不暖一下子过渡到了食物过剩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食物的指数级增长,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合成剂。从易子而食到易粪而食,人类食物史走过了一个吊诡的轮回。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古建筑被高楼大厦所替代,轰轰烈烈的推到四合院的运动也曾在北京等地上演。千篇一律的城市,带来了身份焦虑感,一年后回到家乡不知道这里还是不是家乡。城市越来越像是一个生产容器,而不是生活容器。大城市的生活的幸福感往往要比小城市的低很多,巨大的房价压力压迫他们无法幸福。加速发展的城市化也使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大量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出现,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消失,越来越多的乡村文化的消失。
随着21世纪的快速发展,穷一代与“富二代”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我们的父辈是经历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的,相较于他们我们吃的饱也穿的暖,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探索。一个叫晓玲的重庆女孩自杀。她的母亲是养尊处优的处级干部,因此对在私企打工的女儿,那种自食其力但收入微薄的白领生活极其不满。晓玲在母亲逼她加入终身制的“机关单位”是选择了自杀。这个可怜的女孩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说过不会去那些地方,一张报纸一杯茶地混日子,你一定要我去,除非我死。”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探索精神需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经济快速发展的后果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