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开始,我调整了工作岗位,当了高校某素质类课程教研室主任,在高校,这类课程其实并不那么招人待见,学生眼里,它是可上可不上的“休息课”,任课教师全部来自于辅导员或行政干部兼任,因此,在他们眼里,上课也就成了可以随便对付的“额外任务”。对于我这个只有头衔没有实权的“主任”来说,倒是享受其中,因为爱这个学科,所以愿意深入投入研究。可就职一年,也真是看尽职场冷暖:
教研室所教授课程的教材,又要改版了,编书的任务重重的压在了我的头上,近300页的书稿,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我们选择了还算是尽职尽责的几位老师一起承担编书任务,可是渐渐发现,哪怕把大家叫到一起商量思路,捋顺文稿风格和内容这样的小会议,都很难把大家召集齐。他说,抱歉啊,我有会;她说,不好意思,我正好约了学生;他又说,某某部门安排了任务,正好和你的会议时间重了……我不强硬,我实话实说,是没资本强硬,于是,自己承担起大部分任务。
有位长者听了我的倾诉,跟我说:他们那么忙,连基本任务都完成不了,那你有没有去看看他们都在干啥?
我们都是私交还不错的同事,看看朋友圈,基本都知道在干啥:
有人在晒每日运动步数,拼命减肥,为了给自己带来一个良好的身材;
有人在晒运动照片,球场上挥汗如雨,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
有人的确在工作,在别的部门帮忙,热火朝天,为了在他觉得更容易出成绩的部门,积累业绩,不断升职。
有人忙着准备博士生考试,写论文,评职称,为了让自己在传统评价体系中,早日得到体质的认可。
我知道,人人都很珍惜自己的时间,而追求的方式是看时间上的性价比,看他付出的时间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收益。或许他们并没有真的忙到日理万机,只是我的任务,并没有足够的性价比,能够挤进你的优先级。
我所在的教研室,主要负责高校就业指导类的课程建设,这是个非常需要不断输入就业新观念、新形势的课程,因此,每学期的课程设计,也离不开不断的输入和创新,于是,在我的号召下,教研室成立起来“咖啡时光”教研沙龙,每次有人分享某个的课程主题,沙龙地点就设在学校最惬意的咖啡馆或者茶室。沙龙的听众时多时少,有时候分享嘉宾是大咖或者教授,来的人就会多些,而分享嘉宾是年轻人的时候,报名者甚众,可却总在最后时刻放起鸽子。我自己最“二”的一次,是儿子住院马上就要进诊室,我这边恰好遇上一个约好的沙龙,我承诺大家把我自己付费的课程拿出来分享,担心放大家鸽子,于是放弃了陪伴儿子,结果那次,只来了4个人。
我知道,“二”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我自己,职场就是个江湖,每个人身上都有鲜明的标签,如果你的标签有别人分享或学习的价值,别人才会给你捧场,否则,你只会被晾在一边。如果你为此感到愤怒和难过,那只是因为你高估了自己的“标签”。
世间的道理如此雷同,他理我或不理我,传递着他的态度,宣告着我的价值。没错,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势利,他用“没空理我”的态度评判我的价值。我们没有私怨,除此之外,别人没有理由会冷落我。
每当这时,都是我发奋图强的时候: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专心提升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此时唯一该做的事情。无论是写作、读书、听课,还是锤炼技能,治疗之道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起来。当我足够优秀了,或许有一天,那些曾经拒绝或者不屑与我合作的人会主动邀请我。那一刻,我会觉得自己酷毙了,我一定会感谢自己今天的坚持。
想到一句鸡汤:
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
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