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咪蒙的文章又在微信朋友圈火了,我相信职场妈妈肯定不如全职妈妈对孩子的陪伴多,我也相信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妈妈,每个妈妈都是摸索着用自己以为最好的方式来养育孩子、爱护孩子。可是,现在的育儿书籍、育儿专家太多了,我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来养育孩子了。
一、传统的做法
美国的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对传统的育儿方式提出了批判,尤其是“鼓励+惩罚”的“胡萝卜+大棒”的方式,书中认为无论是鼓励的引导还是对不良行为的惩罚,其本质上都是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评价孩子“对”或者“错”,这种评价长期存在会让孩子觉得被控制,会导致孩子出现较低的内在动机、交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内化、较弱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较差的自我感觉,更不必说“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有害影响”。
我的孩子现在1岁半多,不到2岁,大小便还不能自主控制,为了鼓励他俩使用小马桶,每次他俩用小马桶大小便后,我都会夸他们:宝宝长大了,宝宝真棒啊!有时还会拍拍手表示他们很棒。哥俩儿有时会自动使用小马桶,用完后会把小抽屉抽出来拿给我看,然后自己拍拍手表扬表扬再去玩。
其实我也是哭笑不得,但还是觉得蛮可爱。可是现在我有些疑惑。按书中的说法,我的引导会让孩子觉得使用马桶是对的,对了妈妈才会表扬,才会爱他,从而“被我控制”。那么,我该如何让孩子学习使用小马桶,不随地大小便呢?
书中犀利地指出虽然每个人都对孩子的将来寄予了种种美好的期望,但我们实际的做法却只要求他们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不给父母惹麻烦”的孩子,“不让父母操心”的孩子,我们要的是一个绝对顺从的孩子,却希望他们能在各方面做得异常出色。
刚读的时候,很震动、很心惊,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的确是评价“好孩子”的标准本质上是看他“乖不乖”,有没有给自己添麻烦。
刚当妈妈时,最羡慕那种拥有“天使宝宝”的妈妈,“天使宝宝”吃了睡、睡了吃,有情况会啊啊两句提醒,没情况自己把自己看管得很好。
我家两个孩子生生将哺乳期的我折腾到不到90斤。其实我奶水很好,也足,可是孩子并不一气吃饱,他俩喜欢吃吃停停,大人怕他们饿,就给喂奶粉,产假结束后上半天班,我是以一月至少一次39度高烧的频率去医院看乳腺,那种痛苦真是生不如死。老大月子里还老哭,虽然婆婆一再告诉我没事,小孩子就这样,可我还是放不下心直到他睡着才去睡。晚上需要奶俩娃,所以直到断奶前,我没有连续三小时以上的睡眠。
常常在想,我为什么要生孩子,为什么会因为有了宝宝而使自己的生活大变样,为什么会嫁给这个既不关心我也不看孩子的人?那段时间身心疲惫,对生活、对亲人、对未来都很绝望。
所以,我真得好希望自己的宝宝向“天使宝宝”看齐啊。当时的我,重点其实是放在自己身上的,对于孩子更多的是在关注他有没有“哭闹”,而不是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二、无条件的爱
书中倡导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因为他表现得好而鼓励(因为鼓励是一种正面的强化评价,会让孩子把注意力从做事情本身转移到养育者的态度和评价上),也不因为他没做到我们的要求而批评惩罚,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无条件的爱,一直存在的爱。
“无条件养育”的价值取向很简单,就是孩子不应该赢得我们的认可,我们本来就应该爱他们。此外,重要的不是我们认为在无条件地爱他们,而是他们感觉我们在无条件地爱他们。
无条件养育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简言之,重要的是事实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
无条件地爱孩子将会产生积极结果。这种爱的方式不仅道德上正确,而且明智。孩子需要因为自己就是自己而被爱,他们会因而从根本上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即使有时会把事情搞糟或达不到目标。这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会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接受(和帮助)他人。总而言之,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更好成长的必需。
这点很难,因为我们要对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要克制住自己的控制欲和不耐烦,我们要时刻把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更大的耐心、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克制。
楼前的小花园里有片圆形的塑胶操场,两个孩子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躺下。他俩一般会躺得异常正经,两条小腿并拢,小手放在身体两侧,老大还会表情严肃地正视前方,小老二会笑嘻嘻的滴溜溜乱转眼睛乱砍乱动。
最开始我总是制止他们,不停地说着“脏、有臭臭、有小虫咬”,并且不断地把他们拉起来。他俩似乎把这当成了游戏,看我过来就站起来并跑,看我离得远一点就赶紧躺下。我实在没办法就放弃了,只要不是刚下过雨,我一般都不管他们。反正回家也会换衣服洗澡的。让我意外地是只要不管,他们躺一会也就起来玩别的了。
只是有次哥俩儿正躺着思考人生,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也过来玩,一个三四岁,一个六七岁,看着他俩躺在地上也想这么玩,那个妈妈直说脏不让躺。我也有点尴尬的,好像是带孩子太不讲究了。
书中解释道:
无条件养育不是放纵孩子为所欲为,而是在“暴风雨之后”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孩子共同反思。
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但作者特意强调,这只是基于他自身情况的一些建议,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的“菜谱”,可以参考,但请不要机械的“按步操作”,那将是一场灾难,也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与伤害。
三种具体手段:表达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更多做决定的机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13点育儿指导原则:1.深思熟虑;2.重新考虑你的要求;3.专注长远目标;4. 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5.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6.尊重、尊重、尊重;7.真实可信;8.少说,多问;9.记住孩子的年龄;10.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11.不说没必要的“不”;12.不要那么死板; 13.不要匆匆忙忙。
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我很喜欢看,我发现很多的问题少年他们都有同样问题严重的父母,只是我们习惯性地去看为人父母的不容易,而忽视了他们的错误。他们都习惯拿金钱去补偿孩子,脾气一般都很暴躁,这些问题少年一般都与父母关系很差,觉得父母根本不爱自己。
和林依轮的儿子同一期参加变形记的重庆少年,面对“患难与共”的朋友,就因为自己的妈妈来了先照顾别人而勃然大怒,也因为妈妈给自己买了一根雪糕而欣喜不已,他甚至不确定父母是否爱自己。
最新一期的郑子豪其实是个蛮可爱的大孩子,近40度的高温暴走30公里只想回家。他在家与父亲的零交流更像是一种保护:保护父子关系不至于破裂。有个镜头我印象深刻,孩子明显心不在焉,郑爸爸还在喋喋不休,说他已经对郑子豪很宽松了,不限制他玩游戏,但他学习成绩居然还那么差(这本质上是一种交易,我允许你玩游戏,但你学习成绩不能落下),并强调了一通学习的重要性。还在孩子面前对其心理咨询师说孩子这样那样,虽然郑爸爸是一名律师(看起来还很优秀),但他对孩子缺乏尊重,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些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父母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但能否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恰当,几乎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一个父母都应该仔细看看这本书--《无条件养育》。
在读前面几章时,我觉得作者挺偏激的,大家都在用的鼓励式引导难倒一点好处都没有?看到后来才发现,作者的“偏激”在于他有大量数据做证明,在于他对此的绝对自信。
家里孩子还小,还在适应生活所需的各项技能,比如不随地大小便、好好吃饭、学说话等。当他在引导下做出大人心中“正确”的行动时,我们会习惯性地说“宝宝好棒呀”,然后拍拍手表扬他。有时候他自发地做出某个举动,比如把东西放在桌子上,把手机拿给大人,用小马桶尿尿后,他也会看着我们拍拍手。
一直觉得这个小动作很可爱的,看完这本书后我察觉到他的拍手不是因为完成了这个动作,而是这个动作符合大人的标准。我也察觉到这种鼓励并不是一直有效的,更多地时候他还是喜欢自己做决定,无论大人怎么引导。
三、触动与改变
坦白讲,这本书对我很触动,但具体怎么做我还是很茫然。就像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以往的经验做法都不再管用。但是我会尝试改变。
第一,多理解强化无条件养育的观念,牢记并理解“三种手段”和“13点原则”。无条件养育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不要把大人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强加其上,相信孩子“性本善”,可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书中很多地方我还是一知半解,会加强这方面的阅读和理解。
第二,渐渐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尤其是“鼓励引导”。以接近事实的描述来代替自己的评价,渐渐放开对孩子的“管控”,相信他们。不再笼统地说“你真棒”“你真乖”,而是不说,或者说“你把遥控器放下了”“你在自己吃饭”。具体操作上真的很难,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吃饭的时候,如果他们真得不想吃,不再想尽办法哄他们吃,做饭的时候多想想他们爱吃什么,而不是应该吃什么。
在睡觉的时候,已经形成固定的程序了,那就不要打破它,如果他还是想玩但又到了睡觉的点,尽量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诱发他的困意,总之不能强硬的关灯,并且用“再不睡觉妈妈就生气了”威胁,也不能用“大老猫来了”去吓唬他。
在游戏的时候,不再过多地限制、管束他们,如果有危险,提前做好防范,在游戏时关注就好了。既然带他们去玩,就要做好他们乐不思蜀、只想尽兴的准备。比如带他们去阳关沙滩玩,就规划好时间(下午四点左右比较合适,水温正好,孩子也睡醒吃过饭了),准备好应对他们赖在水里不出的情况,准备好换洗的衣服和擦身的毛毯,还有水和小食物。
第三,注重陪伴孩子的质量,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不要一心二用。陪伴他们时,尽量不看手机、电视,不与其他人没完没了地聊天,把自己想做、要做的事情与陪伴孩子的时间划分开。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与他们在一起。
《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从最开始读的疑惑、质疑到后来的震动、反思,让我意识到对于孩子,我们太武断、草率了。
相信每个人对孩子的爱都是基于“这是自己的孩子,因为你是你”,随着孩子长大,我们由希望他“健康、平安、快乐”慢慢演变为各种各样的要求,因为我们希望能帮他避免人生路上的障碍,能让他过得更好。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父母与子女注定是一个远离的过程,他有他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尚且不能让自己满意,又怎能妄图去指导别人的人生呢?
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不过是爱罢了。这爱不是束缚,所以你可以自由翱翔;这爱不是交易,所以你不必看我脸色,只是因为你是你,是我们的孩子,所以我爱你,不离不弃,无条件支持。
你也正无条件地爱着这么一个不知所措的我啊!